摘 要:进入信息时代的美国高校课堂正在发生着哪些变化?美国高等教育究竟是通过何种方式构建起全球声望与学子感召力?何以能在全球高等教育激烈竞争中保持长久领先地位?笔者从在美国东部高校访学一年多期间的实地观察与体验中,对其顺应信息时代社会变革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创新、深入细节的教学“他律机制”设计、有效的师资管理体系以及精准的数字化校园管理水平等高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并尝试从中汲取出可供我国高校发展所需的借鉴经验。
关键词:教学模式;他律机制;师资管理;数字化校园
在世界知名的《美国新闻》(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QS)、《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HE)和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等2016年全球大学排名榜中,美国大学在排名前100名的学校中分别占53%、40%、30%、53%,在全球居于绝对领先优势。美国高等教育究竟是通过何种方式构建起如此强势的全球声望与学子感召力?笔者通过一年多的美国访学观察与体验,发现其顺应信息时代社会变革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创新、深入细节的教学“他律机制”设计、有效的师资管理体系以及精准的数字化校园管理水平,构成了美国高等教育长久保持国际领先优势的核心要素。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美国大学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变革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在学生群体中所形成的权威性主要源于其对于某个专业领域知识的精通。教师的这种专业权威性曾促使 “聆听教诲”成为校园课堂中的主要授课模式,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主要依赖教师教导来获取其进入社会所应具备的相关知识技能、社会规范以及价值观。但随着信息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源于知识优势的教师权威性基础也随之逐渐坍塌。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的大学课堂上,教师在台上讲课,台下学生往往会通过笔记本电脑、手机或平板电脑随时查询课堂中的教授内容,Coursera、Lynda等网络在线教育平台则提供了世界顶尖教师的专业课程。因此,当下的学生们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借助互联网清晰地获取整个专业“知识图谱”,以及该领域最权威的前沿学术成果。对于已习惯实时搜索、多线程处理信息的“网生代”学生,以往线性传播专业知识的“独白式”讲课模式,俨然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面对信息时代的社会变革,美国大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以及个性化学习需求不断得以重视,他们不再将课堂授课视为获得教育的唯一方式,翻转课堂、网络学分课程、终身学习、技能分享等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层出不穷。美国大学的课堂也早已突破“概念—分类—历史—属性—未来”等类似线性内容的教师独白式授课模式,而是采用“观察—移情—发现问题—调研—查找文献—寻找答案—验证答案”等类似螺旋式课程模式来探索本课程的知识脉络、学术规律以及背后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课堂中呈现出的是一种相互对话与反复质询的交互机制。
藏于细节的学业“他律”压力机制
在美国东部访学期间,发现美国大学课堂中几乎见不到教师课前点名、学生上课睡觉或旷课等现象,图书馆里的自习室里总是挤满了学生,来这里求学的学生平日总会感受到繁重的学习压力。美国高校通过建立起一整套教学管理与评估体系,对学生形成有效的“他律”压力机制,从而促使学生们在严格的教学管理机制中形成学习自觉性。
1.课程计划—师生间的“契约单”。在美国大学的第一节课上,每位学生会拿到一份该课程的教学计划表,表格中详细描述了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考核方式与评分细则,以及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关阅读书目或参考网站,教师还会在课上做详细说明。学生一旦确认选修这门课程,就得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表中的规定执行。教师同时会按照计划表中的要求,对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结课作业及时计分,如果某位学生在上课期间的平时分数过低,还会收到教师的“黄牌警告”。若最终课程分数不及格,这位挂科学生就得另交一笔不菲的课程重修费(最便宜的州公立大学,每一学分大概需要450美元~550美元左右,每一门课2学分~3学分不等)。反观国内大学,尽管教师也写教学大纲,只要提交归档后就算完成了任务,之后很少会做修改,而没能成为与学生进行教学沟通,并对自身教学和学生学习形成有效管理的手段。
2.课后阅读、课堂研讨、量化评分—压力巨大的日常学习。美国大学教师一般会在课前详细规定每节课的阅读内容甚至阅读页数,学生在上课期间要面临大量的专业书籍阅读任务以及平时作业,这会极大影响结课成绩。国内部分教师也会在课上提供一些相关书目;但由于缺少具体量化要求,以及课堂讨论等相关考查督促机制,专业书籍的看与不看全凭学生个人自觉,从而难以有效激发和督促学生的实际课后阅读行为。
国内大学的课程考核方式一般较为宽松和简单,大部分教师一般只是在课上布置一个论文题目或是创作作业,直到期末才进行考试或收取作业。由于学习评价体系过于依赖期末考试的分数结果,中间缺乏“过程管理”,从而致使学生在上课期间缺少有效压力,很容易形成平日休闲娱乐,考前熬夜突击应付的学习习惯。而美国大学生对平时学习更为重视,通过建立有效的过程量化评分体系以及繁重的课业量,促使学生有效保证了学习深度与品质。
3.小组汇报、作业答辩与毕业展—课堂仪式中的尊严压力。美国大学教师一般不会在课上勤点名或在课上直接批评学生,课堂秩序主要是通过课程评分制度以及常年形成的课堂文化礼仪进行维系,而这种形成普遍校园共识的课堂礼仪文化的力量会比纪律的约束更为有效。
除了这些隐性的课堂礼仪外,还有一些常规性的课堂仪式,如结课作业演讲、论文答辩以及毕业展。在结课作业展示环节,学生都会面临很大压力,因为任课教师一般会邀请来很多相关专业课教师以及不同年级学生一同在台下旁听,每位学生都要上台进行作业展示并接受现场答辩。
毕业论文答辩一般都安排在带观众席的报告厅或剧场进行,面向全校师生开放。教师们会着正装出席,答辩时间会很长,答辩会后还会举办一个小型的庆祝会。与国内不同是,美国东北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在答辩前,还要求必须要找到一定数量的论文读者,每一位读者的名字还会被印到论文的封面上,以促使学生在论文写作中需要不断倾听读者的意见,不断修正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美国高校教师的“甜枣”与“大棒”
美国高校没有全国统一的管理制度,各州可自主制定高等教育法及其相关管理规则。美国各高校间,通过充分的行业竞争,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师资管理模式,并促使高校教师职业本身在美国社会中形成了较高的社会声望,从而不断吸引社会精英人才加入其中。
1.中等偏上的薪酬保障与科研成果转化办公室。美国大学教师的平均薪酬在整个国民职业体系中属于中等偏上水平。据2015年美国劳工部发布的《全美职业就业与收入评估》数据显示:大学教师平均年薪为77,480美元,其中讲师薪酬偏低,大约5万美元;助理教授的年薪约8万美元;副教授8万美元~10万美元;教授12万美元~18万美元。
除此之外,美国高校不断加强自身科研转化能力,很多大学纷纷成立科研成果转化办公室,并培养了一大批懂科研、懂法律、懂商业的技术转化职业经理人,这些职业经理人会帮助教授的科研成果有效实现商业市场转化。教授只需在学校安心从事研发即可,节省了大量的宝贵时间与精力,同时,还能获取丰厚的商业利润收入。这种科研转化机制的建立促使美国社会中形成了有效的知识创新生态体系,高校科研成果—资本—人力—社会需求之间实现了有效对接与相互激发,从而不断推动美国在科技、军事、医疗、教育等领域在全球保持领先优势。
2.透明的师资公开选拔机制。为有效保证学校师资水平,美国高校普遍实行教师公开招聘制以及严格透明的招聘考核程序。教师招聘信息公告必须要刊登在本专业的杂志、公开发行的报纸或知名网站上,一个高校教师职位往往会吸引几百名应聘者。学校还会成立专门的跨部门考评小组,按照提前公布的考核程序对应聘者逐一考查。
3.严格的淘汰机制。经历了过五关斩六将之后的新入职年轻教师,又要立即面临美国高校“非升即走”的巨大工作压力。新入职的教师要与学校签订一份包括聘用职称、科研与教学要求、聘期、工资、福利等详细内容的聘用合同,双方需共同严格遵守聘约。如果教师在任期满后,其教学、科研成绩没有达到要求,未能得到晋升,就必须另谋他职。
美国高校教师职称共分为:助教(Instructor)、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教授(Professor)。为了有效稳定学校教师骨干,美国高校还普遍实行终身教授制(Tenure System)。学校会为终身教授提供长期稳定的教学和研究机会、永久的就业保障和稳定的经济收入。
高效、人性化的数字化校园服务与管理体系
美国高校的信息化程度较高,师生入校后每个人会有一个校园ID卡和ID号,其在学校中的所有相关信息与服务都会与这个ID号绑定。凭借这个ID号,其可以在学校任意一台电脑上登录进入自己的电脑桌面,可以随时在校内外使用数字学术期刊、Lynda等网络在线课程、选课、作业提交、校内邮件服务、图书借阅、餐厅消费乃至电子产品折扣等多种服务。在美国东北大学,全校的打印机全部联网使用,极大提升了打印机的使用效率。在三层楼的艺术学院里,只有三台联网打印机,教师若有需要打印的文件,直接通过自己的ID号联网打印就行。在学校的公共空间里,师生使用自己的校园ID卡,随时可以刷卡付费打印。为了更加有效服务于互动讨论式授课模式以及学生的小组作业讨论,美国大学的图书馆与教室里会放置大量的白板、触摸屏与活动桌椅,还配备有投影或触摸屏的自习室“包间”。
美国高校通过建立起便捷高效的数字化校园服务与管理体系,极大优化了校园管理的执行效率,减少了大量的校内工作流程环节与办理时间,减少了行政管理人员的数量,为师生节约了大量宝贵时间。诚然,美国高等教育并非尽善尽美,如饱受诟病的高昂学费、名校精英阶层子女固化、公立大学经费不足等,并同时面临着社会经济不稳定、网络在线教育冲击、教职终身制的逐步崩溃、教师权威性降低等时代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高校通过依赖其独立自主、兼容并包、自由竞争的生态机制,使其全球教育的主宰地位仍在延续,并通过其持续培育出的大量精英人才以及科研创新成果不断助推美国新产业的强势崛起。
高等教育的发展依赖于全球人才的自由流动,而美国,恰恰正处于这个系统的核心节点。访学期间,笔者被美国大学中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深入细节的“教学他律机制”设计,有效的师资管理与激励体系,高效、精准的数字化校园管理水平所打动。“钱学森之问”常常会在国人心中叩响,它已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破题需要改革的勇气,观念的转变,同时也需要可执行的行动细节。愿以上不成熟的观察与思索,能抛砖引玉,并期待能有更多的中国教师一起携手,不断改进我们身边的教育工作细节。(作者:吕欣,单位: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新闻来源:北京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