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十三五”时期民族教育发展的启示

发展民族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在“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梳理这一时期我国民族教育取得的积极成果,评估民族教育发展改革的历史成就,将有助于从中总结经验、获得启示和增强信心,并深化民族教育工作开展的规律性认识,从而更好地描绘下一阶段的民族教育发展蓝图。

民族教育发展成就斐然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各项事业取得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民族教育发展取得了 一系列新的成就。

民族教育质量显著提升。一是立德树人任务切实落实。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民族地区德育工作的落实。“十三五”期间,立德树人任务始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社会教育均有条不紊地开展,立德树人体制机制也得到了根本改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取得积极进展。通过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17年),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督导评估提供重要依据,进一步提高了中小学 德育工作水平。全国中小学校开展“学好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2019年—2020年)等主题 活动,弘扬抗疫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国家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 支持,教师队伍素质稳步提升。宏观上,通过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 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关于加强新时代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明确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 持领域;微观上,推行“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 岗位计划”“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等项目,为民族地区打造一支具有高理论水平 、强实践能力且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提供重要渠道,实现了从规模到质量的双提升。截至 2019年底,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专任教师达到150万人,占全国专任教师的8.76% 。[1]

三是质量保障措施不断增强。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是育人的灵魂。2016、2017两年,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工作的决定》,由教育部、国家民委牵头,对民族教育发展政策、工作机制、对口支援、教育扶贫等情况开展督察工作,定期审查,及时纠 正,牢牢把握住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依据《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章程》,成立第二届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主要针对民族教育科研工作提供 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工作,科学考评,为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建言献策,切实保障了教育决策、教育发展的质量。质量保障工作的有效推进,进一步缩小了民族地区与其他地 区教育发展的差距,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四是教育信息化建设明显加快。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实现教育现代化必然离不开教育信息化。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符合国家教育发展进程总要求、顺应信息技术手段发展规律的重要表现。为此,教育部先后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明确了后续工作的指导 思想、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同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现代化专题研 究报告》,着力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经过努力,民族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教学 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条件的普及、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全、教育工作者信息素养 的提升等方面均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精、从量变到质变的跃步。

民族教育工作稳步开展。一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积极推进。“十三五”时期以来,党和政府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出发,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高度 重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为此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2017年,国家民委印发《“十三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规划》,[2]在依法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截至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采用27种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参与学习的学生达600万余人。

二是内地民族班建设有序推进。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内地民族班教育在办学城市、层次上都做出了相应调整,内地民族班建设健康有序推进,已然构筑了一个集初中、高中、职业、预科、本专科、研究生教育于一体的办学体系,开拓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少数 民族人才培养道路,改变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学生的人生轨迹。如今,内地新疆班、内地西藏班、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等各级各类民族班累计招生93.57万人,[3]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新型人才。

三是对口援藏工作全面推进。鉴于西藏教育相对滞后的现实,教育部大力支援西藏教育。 2017年,教育部下达了《关于加强“十三五”期间教育对口支援西藏和四省藏区工作的意 见》,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工作。“十三五”期间,教育部推进“组团式”的教育人才援 藏工作,教育部直属单位共选派干部120余人次,遴选援藏教师2400多人次,组织1300多名 西藏教师赴内地学校培训,总计援助西藏20所中小学,为西藏安排5万多名内地招生计划, [4]从职业教育、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等多个层面为西藏逐步构建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进行了周密部署,较好地帮助西藏民族教育发展补齐了短板、发掘了潜力。

民族教育结构持续优化。一是教育资源结构不断革新。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对公平与合理是地区教育公平实现的基石,教育资源结构的不断优化,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区的教育效率, 提升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十三五”期间,民族地区教育总投入增长迅速,各级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教育资源的来源、区域、使用、层级结构都有所更新。如以信息化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创建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育资源公共服 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平服务平台”,从而加强民族地区与内陆地区、民族地区之间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我国于2015年开始实施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有效改善了民族地区乡村 教育的师资状况;于2016年颁布的《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中西部教 育改革发展进行顶层设计,进一步促进了中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的公平发展。

二是教育体系结构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我国民族教育整体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 育体系结构也随之不断优化改善,主要体现在:学前教育迅速发展,在入学率、资金投入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多个省份和地区均已实现国家设定的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的目标;[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部分民族地区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普通高中阶段教育在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向内涵式发展迈进,教育质量显著提升;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高等教育布局和结构调整均卓有成效,民族地区理工、农林 、医药类学校比例显著提高。至此,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有序、连贯的民族教育办学体系。

三是人才培养结构不断完善。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工作是我国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完善人才培养结构则是人才培养进程中的关键一步。“十三五”时期以来,教育部办公厅连续五年下达《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通过定向培养、单独考试、定向就业、外出留学等措施,为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高、精、尖的专门人才,优化了人才培养结构。

民族教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十三五”时期民族教育发展成就的取得,是中央与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因人施策的结果,也是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开拓进取的结果。具体来看,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努力。

坚持党的领导,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教育发展道路。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族教育事业的领导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实践发展的重要经验和民族教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因此,要继续把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族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贯穿教育发展、办学治校和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是牢牢掌握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权。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和制度体系,确保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民族教育领域的各方面各环节得到全面落实。二是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重要形式。民族学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广大师生在思想政治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拥护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是把党的领导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民族教育实施的具体环节中,落实党中央对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的各项要求,进一步促使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坚持优先发展,秉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因此,要矢志不渝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走教育发展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之路。立足国家、区域、民族实际,在一般性政策支持的基础上,从教育基本规律与人才培养规律出发,继续设立完善多项民族教育补助专项经费、举办开展多种内地民族班、推行实践多区域教育对口支援等,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重要支撑。同时,要树立和秉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质量观、人才观,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采取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不断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坚持依法治教,谋划民族教育治理体制机制的现代化格局。随着社会形势变化和民族教育 工作的深入开展,民族教育政策也逐渐聚焦和深化。“十三五”时期以来,国家先后颁布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国家民委民族工作智库建设规划(2016—2020年)》等法律法规,对民族教育事业的具体形式和工作载体作出了一系列详细具体的制度规定,为民族教育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前进方向。因此,有必要继续健全法律体系,运用法治思维深化民族教育改革,稳步推进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治校,为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等提供法律保障。除此之外,坚持和完善多方参与教育治理和评价的体制机制,打造“民族教育治理均衡器”。具体而言,从加强政府制度供给、加强元治理建设、细化考核评估指标和评估流程等方面促进民族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以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坚持五个认同,担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之责。“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是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最终目标。将“五个认同”教育融入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全过程中,将有助于广泛拓展各族师生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族师生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历史观,形成认同教育与政策效果的良性互构。具体而言,应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体,采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协同育人的方式,深入开展认同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持续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育人特征,既针对不同地域、民族、年级、学情的学生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方法,又要注重教育的连贯性与持续性,以便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深度体验,增进认同教育的实效性,高质量地完成民族教育的特殊使命。

结语

回首来路,成就喜人;展望未来,催人奋进。在“十四五”时期,民族教育应当在吸收过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坚持稳中求进基调,紧跟时代改革步伐,把握新特征、出台新办法,继续提高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适应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继而破解民族地区发展瓶颈,推进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为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国和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袁梅,系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0-12-10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