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日前,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青少年发展”为主题的第十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召集人贺军科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词。开幕式由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徐晓主持。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发表了题为“中国经济与新发展格局”的主旨演讲。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宋文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良驯、B站党委副书记谷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田丰、中央团校教授吴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邓希泉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主题发表了演讲。
为帮助广大青年更好地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握“十四五”规划精神,本期《思想者》特摘发论坛部分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的协同治理研究
张良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存在协同治理的客观需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提出的10个青年发展领域,与任何党政部门都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而是跨越单一部门所属的工作边界,流动于不同部门的工作边界,或者存在于多种部门边界的交叉地带。这些青年发展任务超越了单一部门的工作领域和能力范围。解决青年发展的跨界性问题,需要众多不同部门的共同参与,这是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复杂的重要原因。
我国政府序列没有设立青年工作部门,所有的青年发展事务分散在众多政府部门之中。各相关政府部门具有自身的工作职能和目标,形成了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偏好。单个政府部门对于各类青年发展问题的关注都有自己的视角,不可能非常完整地对于青年发展问题进行全面考量。只有跨部门协同治理,才能推动相关部门行动起来,不同部门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把各方面力量集中到实现青年发展规划的目标和任务上来,使政策执行中各种要素成为一个作用互补的有机系统。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的协同治理要素。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的协同治理,首先是青年发展事务的整合,其次是不同部门青年工作关系的整合。只有在事务结构和关系结构两个方面建设和完善协同机制,才能切实提升协同效能。不同部门之间青年发展事务的整合,反映的是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工具性维度;协同过程伴随着主体间关系结构的调整和演化,反映的是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关系性维度。从协同的工具性维度看,各部门要打破部门壁垒,拿出自身资源,采取实际行动,参与青年发展事务,实现部门要素的互补和耦合,以达成共同的青年发展目标。从协同的关系性维度看,通过在青年发展事务上的互动协作,各部门要重新认识和定义彼此间的关系,建立起新的信任关系和合作关系,形成服务青年发展的协同文化。只有各部门在共同的青年发展目标基础上,结成充满信任关系的协同治理联盟,才能在政策执行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做到行动高效协调。
各级党委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的协同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成功的政策执行有赖于党委的领导和推动,通过权威性的政策解释和政治干预,促使相关部门采取协同行动。在涉及多个平行部门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中,如果没有党委介入,各部门就可能根据自身的利益诉求和认知状况,对政策目标和内容进行不同的解读,导致政策执行难以形成合力。各级党委的领导是影响层级性协调和多个平行部门合作的关键因素。如果各级党委予以高度重视,进行精准安排,那么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的实施就能取得明显绩效。现在,各地建立了广泛的青年工作联席会议,需要研究如何更好地完善这个协同治理的机制。除了党委领导讲话,关键是提出联席会议每个成员单位的具体工作项目,以青年工作项目推动每个成员单位参与到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的实施中来。
---------------
新发展格局与新青年
张颐武(北京大学教授)
新发展格局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国家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为中国的未来描绘了一个非常恢弘的前景。在新发展格局下新青年应该有什么样的作为?这个问题引起了我们所有人的关注。
最近全世界都在讨论Z世代。Z世代是对新青年非常重要的描述,特指的是1995年以后到2010年以前出生的这批年轻人。从现在到2035年,在中国未来大历史进程中,95后一定扮演重要的角色。
Z世代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他们是所谓“网生代”,是和互联网的连接、人类信息的革命所产生新的文化、新的社会状态紧密联系的一代。这一代人从生下来就开始黏着在互联网里面。在互联网里面衍生出各种生活形态、文化形态、价值形态。比如,他们看的是网络小说,一本网络小说起码几百万字,但一个传统小说大概三四十万字就完了;一个小说家一年大概写一本三四十万字的小说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小说家,但是在网络文学里面,一个年轻的小说家大概一天写1万字,没有这个1万字日更满足不了阅读者的期望。这种结构性的改变,文学只是一个小的方面。大量新的社交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和人的连接产生了社会动员,影响非常深远。Z世代的第二个特点是,他们更关注自我的感受,但是相对来说比较温和。他们被全球都认为是没有大规模叛逆期的青年,这一点在全世界非常相似。中国年轻人也是这样,对社会的认同感从来没有像现在的年轻人这么强。Z世代的第三个特点是,他们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富裕的一代人,未来有无限的空间。他们是中国最后一代独生子女,他们拥有的财产、消费的能力都是最强有力的。Z世代的第四个特点是,教养程度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不仅是大学的普及,受教育程度提高,年轻人拥有各种技能也非常多。
这个大变化、大变革的另一方面就是它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精神的多样性也越来越明显。职业和生活的灵活性选择空间从来没有像这么大,现在叫斜杠青年“slasher”,比如一个职业是画画,另一个职业是在酒吧里做伴奏,他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弹性,这个弹性是社会空间展开的一个接口。
2017年《牛津辞典》特别专注青年震撼这个概念,就是“youthquake”,指的是年轻人对于整个社会、整个世界都有非常巨大的影响。今天的青年被新冠肺炎疫情给反震荡,全球来看青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非常深刻,年轻人虽然死亡率不高,危险不大,但是有一个很大的坏处,经济上比如就业的困难从来没有这么严峻。另一方面生活上遇到问题挑战,在隔离状态下,在全球化遇到新挑战情况下,年轻人自我的位置、自我处理的过程都遇到很多的困难。
中国年轻人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前些时候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演员何冰在B站上面用非常深沉的声音讲了一段关于后浪奔涌、未来已来这样一种恢弘的历史状况的描述。这些年轻人已来,后浪已来,对年轻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崛起,中国的未来通过这样一个具有象征性的朗诵声音一下子就来到了我们面前。
中国的年轻人和全球Z世代是有差别的。一是中国年轻人对自己的社会、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强烈,这是非常重要的特点。二是中国年轻人确确实实见多识广,年轻人国际经验从来没有这么多,越有国际经验越有感受,他们对中国的认同越多。在全球互联网上到处都有他们的声音,同时他们发展了自己非常广阔的生活趣味、生活的品位、生活的爱好。比如他们带动的“国潮”,现在李宁变成最大的品牌,他的篮球鞋有很多中国文化的元素,衣服上有大量的汉字,这样的文化的展现,与文化自信有关。处在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富裕的时代,他们对国家的信心造成了很多的文化、社会和生活状态的改变。这些改变对未来来说都至关重要。
年轻人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的改变已经有三个方面。一个是生活形态由于年轻人的创造、参与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比如消费的形态、生产的形态、劳动的形态都因年轻人趣味、年轻人的要求在发生重大变化。二是文化形态也在发生不可逆变化。一方面年轻人对社会越来越有信心,也越来越有强烈的归属感。另一方面这些年轻人也很开放,接受世界很多流行观念和重要观念。比如这个社会对于独特的生活方式接纳程度,比如对于各种各样的少数群体的关注,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于新潮流的关注,都是我们社会改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些变化也是由年轻人在引领,所以生活形态能够改变。三是在社会形态上改变,这是更开放的社会,更多样,多具活跃的社会,我们能包容各种各样的空间的社会。未来中国的领导者、未来的中国创造者一定在这些年轻人中出来,这些人的崛起将会改变中国社会形态的多方面。
青年问题在今天不仅是我们探讨的一个话题,而是在现实中扑面而来。就像五四时期,鲁迅、陈独秀这样伟大的人物,他们所倡导的新青年的文化,是给中国一个大未来。现在当下的这些新青年已经在100年之后历史节点上的,他们的文化创造、精神创造将在世界范围内创造出新的形态、新的可能。他们不光是引领中国的未来,而且他们对世界未来发挥作用也比任何一代中国人年轻人都会巨大。他们在改变中国的同时,也会改变世界。
--------------
问题导向与共青团改革策略
吴庆 (中央团校教授)
坚持问题导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也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和思想方法。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要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让实践来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可以说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共青团改革必须突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系统合力推进改革实际成效。
毋庸讳言,有的地方存在的团干部机关化、行政化问题,作风浮躁,工作浮漂,脱离青年的问题需要认真克服。与此同时,引导青年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如何增强?在服务青年上服务青年的能力、水平和实效如何提升?针对这些问题,当前团的改革要以提高团干部的素质和基层建设为核心突破口,进而同时实现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的效果提升。要在实践中真正实现团干部越亮越好(团干部作风有样),团组织越近越好(基层覆盖青年有方),思想引导越活越好(思想引导有效),服务青年越实越好(服务青年有力)。
首先,要注重团干部选拔。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注意从青年群众领袖中选拔团干部,选择知青年、懂青年、爱青年的人来做共青团工作,要有做青年群众工作的本领和经验,懂得青年的语言和习惯,熟悉青年的愿望和心声,善于运用新形势下的青年群众工作方式方法。要处理好专职团干部和挂兼团干部的关系,摆脱行政化思维定势。要带动青年社会组织一起发展。要把团的岗位变成党政培养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阵地。要拓展青年工作队伍,稳定社会中关心青年成长的工作力量,建设以共青团干部为核心的新的青年工作队伍。真正解决“谁来干”这个起点问题,真正归青年群众群众工作的规律。
第二,关键工作是要注重基层建设。要打通“最后一公里”,解决“团支部建在哪里?团工作基层阵地在哪里?团支部做什么”这些最基本问题。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应该建在哪里,要寻找和青年连接稳定的组织“结点”,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方式。青年有什么需要,共青团就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要注重基层服务涵量。通过强化服务涵量扩大共青团在基层的影响力,将思想引领生动融入服务实践中。
第三,要注重共青团工作稳定性。多年困扰共青团的团干部流动性强而共青团工作成果不能积累的问题要得到格外的重视。要建设稳定的关心青年工作的力量和职业化的青年工作者队伍,要从共青团活动转向共青团品牌建设。要提高团干部的青年群众工作能力的专业化水平,明确共青团工作的专业和专业技能、专业工作范围,不断积累成果。真正做到人员稳定、品牌稳定和专业稳定,共青团工作就能实现不断积累和传承。
第四,把握动力要注重党建带团建。搞好团建,关键在党的领导,推动基层党组织提高对党的青年工作的认识,尽到领导责任,领导团的工作既“得力”又“得法”,让团干部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激活基层群众工作局面。要全面落实党章中党团关系的要求,不断深化党建带团建的各项制度建设。
第五,改革要本着问题导向,要站在党的发展角度考虑团的发展。“小气”不行,要站在团的系统支持角度而不是在意局部利益。“胆小”不行,要在推动改革过程中敢作敢为,不能前怕狼后怕虎,犹豫观望,改革工作重点要更多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发现问题要准,解决问题要实。要抓好任务统筹,精准推进落实,加强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画好“工笔画”,提出的改革举措要直击问题要害,最终实现精确改革。总之,通过改革真正使共青团拥有跟着青年走的组织,迎着青年上的服务,沁入青年心的引导,走向组织的全面现代化。
---------------
中国特色青年发展政策的体系构建
邓希泉(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伟娟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研究生)
中国特色青年发展政策体系的建立完善,需要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实现双轮驱动、共同促进。从横向维度看,从中央到地方的每一个层级均要以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为核心,吸纳整合同层级的其他政策中与青年发展密切相关的政策内容和措施,形成独立、联动、一体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从纵向维度看,要以各级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为统筹和牵动,在形成上下一致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的核心政策基础上,通过构建纵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政策体系来促进各层级更复杂、更宽广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建设。
关于中国特色青年发展政策体系的形成完善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是经过五年发展,到2020年中国特色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初步形成;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基础上,再经过五年发展,到2025年,中国特色青年发展政策体系更加完善。
截至2019年10月底,除北京市、上海市、山西省和湖南省共4个省(市)是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之前已经出台本省份“十三五”青少年发展规划之外,全国其他27个省(区、市)和新疆建设兵团均已出台本省级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建立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召开相关会议、部署相关工作、取得相关进展。从中央到省级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推进及其省级政策的结构布局,意味着中国特色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已经形成整体架构,这是中国特色青年发展政策体系2020年发展目标的重要方面。通过对28个省级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的文本内容与传播状况,从政策效力、文本内容、传导效率、机制建设等四个方面的评估结果看,从中央到地方传导效力一致,在不同层级的党的文件序列、政府文件序列中都具有最高政策效力;政策文本整体一致与特色凸显相统一,20个省份的发展领域数量与国家规划保持一致;传导效率较高与信息衰减有度,距离中央文件出台时间在两年左右及其以内的省份有21个;政策字数介于14-23千字的有22个,其中,低于中央文件字数的省份占64.3%;青年发展联席会议机制落地生根,省级实现了全覆盖;地市级已经318个,覆盖率95.5%;县区级已有2265个,覆盖率79.5%。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特色青年发展政策体系2020年发展目标基本实现。
要实现2025年中国特色青年发展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的发展目标,一是要及时更新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的政策文本与修正调整政策目标,到“十三五”末,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提出的青年发展主要指标,比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青年体质达标率等均已达到预期目标。这就需要在“十四五”期间为青年发展主要指标设定科学的发展目标,在“十四五”规划中设定青年发展的专章、专节或专题。二是促进政策文本的进一步下延。当前,从省级到市级、县级政策推进中存在相当广泛的政策空缺,政策文本需要及时跟进,在省级规划的基础上,市级和县级青年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要加快政策制订进程,尽快形成上下贯通的四级青年发展政策体系。三是推进青年发展联席会议机制的完善与常态化,在青年发展联席会议机制省(区、市)“落地生根”的基础上,将其“根部”深深扎入县级地区,加强制度建设,明确成员单位、会议召集人、会议职责、工作规则、工作要求以确保联席会议常态化、有序化良性运行;发挥其督导与评估作用,明确监测统计指标体系建设。四是增强省级政府在“省级规划”议程管理能力,一方面抓住机会主动公开政策全文,引导政策议题;另一方面设置议题引导媒体对省级规划进行进一步的解读与延伸,进一步完善青年发展规划的“立体化”信息发布渠道,确保青年发展政策体系的社会知晓度、公众参与度、青年获得感。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