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课堂教学不够“灵动”?要做好这三方面的课前准备


编者说:

每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够出彩,可以有充足的吸引力获得学生们的喜爱。然而有些老师却发现自己的课堂没能牢牢抓住学生的目光,缺少一定的灵动性。上好一堂灵动的课,需要做好哪些准备?一起来看这篇文章——

很多青年教师在听了示范课之后,感觉到沮丧,备课时不约而同地向我发出这样的疑问:如果我确定因为性格等原因,自己的课堂教学不够灵动,例如学生的问题接不住,需要评价的时候不知道该说什么,课堂有突发情况时也不知道如何处理……我还能上出一节好课吗?

性格或许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但二者之间绝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联。同时,教学并非只有随机应变的灵动,也不可能是幽默这一种风格。实际上,这个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以我自己为例,反思的结果如下:

首先,课堂上的灵动并不是天生造就的,而是经历三十年执教,在无数次打磨后形成,其间也经历了多次反复,最终选择的风格是不同执教生命的状态反应,并非刻意而为。其次,课堂教学如果是一门技术,或者最终能上升为一门艺术,那么必定有其练习、发展、提升、延展的路径。而这样的路径中携带的,将是最为普适的范式,也是这一行当中最为基础的逻辑。只不过我们需要在表象之下继续探索,找到规律而已。经过大量且全学段、全覆盖的实践,我渐渐发现了深藏其中的基本原理,即:如果青年教师经过判断,确认个人灵动性、应变性不足的话,破解的路径就是花更多的精力在课前做好准备。相对而言,最糟糕的应对方案是——既不充分准备,又抱怨与推责给性格。干瞪眼瞎忙活是可以通过预设得以转变的。给青年教师的建议是:请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事先的准备上。具体而言,至少应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准备:

01

优先确保理解目标

教学无效,大多是不知道要教什么”“要教到什么程度。不少教师备课时更为关心的是:这节课有参考资料吗?有课件下载吗?课文是旧的还是新的,我熟悉吗?总之不讲错就行。因此,许多课堂上的教学内容,都是一再重复的老一套。例如凡是有比喻句就分析,凡是有排比句就高声朗读,殊不知,没有理解目标的教学,连的资格都没有。例如统编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习作,看起来是写一篇说明文,很容易理解为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常用的说明方法说明一个事物。因此,写得可以很古老,因为这样的说明文,打小就熟悉

实际上,理解目标才能找到教学的方向。此课的目标表述为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可见,说明事物这一目的达成,必须经历作者的事先搜集资料。同时,说明方法并不是全用,而是选用,选用之后还要调试,直至合适,最后达到说清楚的效果。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说清楚的含义很丰富,包括:对象是什么样子;具备什么功能;如何操作使用;历史发展与后续延展会怎样……这些都是目标中暗含的学习指标,没有对目标的了解,最典型的失误就表现为让学生当堂直接写,追求一篇陈旧的、贴标签式的说明文。这样的写作,丧失了最重要的意义。借助资料既是学习路径,也是新课标下写作教学的特征,更是写作学习中具有研究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能力考验。这是本课练习的意义。对目标理解的缺损,必然导致课堂学习气氛沉闷,学习成果缺乏应有的价值。往往此时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会归结为性格原因”“学情不佳等,真正的问题并未得以发现。因此,优先对目标的充分理解,是解决问题的第一要义。

02

针对目标设计评价

这是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不知道要做什么的关键原因。即便是成熟型教师,或者说能够随机应变的人,也要花大量时间去设定针对目标的评价标准。问题在于,越是茫然的教师,越欠缺对评价标准的考虑,误以为评价就是听听学生说什么,做些反应。无效的评价自然造成教学效果的缺损。

关于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解决方案:第一:评价内容,即到底要评价什么。对评价内容的思考,原则就是和目标保持高度一致。继续以上文的习作为例。目标决定的评价内容是:能否搜集资料;资料是否经过筛选后实现有效运用;是否使用适当的说明方法;是否将对象说明清楚。理解目标后,针对目标设计评价内容,就知道课堂上该干什么。第二:评价等级,即设计不同层级的评价结果。做到何种程度算是合格,何种算是良好,何种算是优秀。以上文习作为例,其中的使用说明方法,可以设计为仅使用一种且说明清楚为合格;使用两种且说明清楚为良好;使用三个或者以上,能将对象表述清楚则为优秀。依照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予以区分,让评价的结果更有指导性。第三:评价操作,即如何实施评价。具体包括:在什么时候用?以什么形式进行等。例如学生写出一段说明文时,是否立即针对这一段话评价?是让作者本人反思还是由同伴互相评价?是否提供可供勾选的表单?结合目标,事先构思评价的运行方案、操作流程,这将影响评价本身能否发挥作用。倘若教师能在走进课堂之前,花更多时间在如何鉴定学习结果这件事上,那么教学就不会显得太自由,学生的学习也能更为准确地靶定方向,教学效果才能得以保障。

03

更充分地解读教科书

教学效果不佳时,教师会认为自己不善于设计,舍近求远地求助于教辅资料、他人的课件,忽略了教科书中的细致而详实的流程指导,这是舍本逐末的。依然以上文单元习作为例。教科书中清清楚楚告诉教师:写之前,细致观察要写的事物,并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这个事物,想清楚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研读教科书,每一位教师都知道该做什么,教师清楚,学生也清楚。再读教科书,发现其对写作的内容也予以了规约,可以精准设计评价标准。例如: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学生完成初稿后该做什么,教科书表述为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分享。如果别人对你介绍的事物产生了兴趣,获得了相关知识,你就完成了一次成功的习作。所以,评价可以针对是否有新鲜感”“是否让同伴获得相关知识进行,让评价促进全体学生认知成长。充分解读教科书,教师能获得教学流程,能明确教学内容,还能知道自己在教学前、中、后,到底该做些什么。教科书予以了明确的指导,何必另谋他法呢?

做到这三点准备时,教师会发现——“灵动,其实就是因为在这三点上做得更投入,更彻底而已。因为这三件事,就是设计与执教的底层逻辑,是意义非凡的,不管教师本人属于何种气质、何种教学风格,都要努力去做这三件事。做了这三件事,学生才能够在你的课堂中有所得,有所进,有所发展。教师个人的性格,并不能成为影响学生进步的障碍。

作者:语文老顽童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人民教育” 2024-01-11发布。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4-01-14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