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提到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变化时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相较于过去来说,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更加呈现换档加速的特点,所有传统发展矛盾都比原先来得更快、影响也更为深远。包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包括对人口结构、社会因素等多维度的影响。相对来说,科技和产业变革对社会的影响要复杂得多。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对社会影响的认识线索
“社会”概念的宽泛性、复杂性,使得科技和产业变革对社会的影响可以有多条认识线索:
一是人的活动的辩证认识。人的活动是社会关系的基础。从科技革命与人的活动来认识所谓科技和产业变革对社会的影响,更多地具有哲学的认知意义。无疑,所有的科学技术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智慧结晶,科学技术一旦形成,就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推动着人类活动的发展。
二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科技的变化,带来人类生活的变化显而易见。从科技对人类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看,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新增长点;另一方面,科技也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高科技密切相关,高科技产品已成为现代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某种程度上,技术进步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健康水平,扩大劳动力供给。技术进步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医药技术的提高和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降低了疾病的威胁和困扰。技术进步还改善了粮食和饮用水状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这些都有助于降低人口死亡率,从而增加劳动力供给。再如,技术进步与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数两者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素质提高有显著的作用。从消极影响看,科学技术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使人类消耗的物质大量增加,排放物增加,可能造成进一步的环境污染。
三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社会发展是以“社会”为主体的发展,它在形态上体现为社会整体的正向变迁,在内涵上体现为社会基本结构的“合理性”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为人类生产方式的不断完善。正是由于社会发展包括了整体社会的系统变革过程。显然,基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对“发展”或“变革”的直接催动作用,认识所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对社会的影响”,最根本的还是要深入分析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对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从现实和未来发展看,我们尤其要关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可能对就业、收入分配等带来的影响。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教育应对
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深入探讨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随着全球化、科技发展步伐的加快,各国都希望将经济增长模式向各产业科技生产前沿移动——以占据全球价值链上技术、价值更高的优势位置。然而这样的宏观经济变化对社会形态、劳动结构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系统作为劳动技能最大的供给方,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准备。一方面,以技能偏向型科技进步为推动力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意味着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将不断扩大——若不能及时高质量地满足,则大大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育系统需要更高效、更高质地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所需要的核心技能,以应对劳动市场中对人力资本需求的迅速变化。另一方面,人力资本回报率不断加快,将导致高技能劳动者与低技能劳动者之间出现较大收入差距——对各国实现包容型经济增长提出了艰巨任务;教育系统需要继续发挥社会公平调节器的作用。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对新型劳动力需求的增加,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发展。我国平均受教育年限、高等教育完成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在不断缩小,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公共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始终保持在4%以上,逐步接近G20国家平均水平;教育与经济匹配度也有了较大提升。但必须看到,与快速而至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对比,仍存在很大的学习缺口。同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不仅校园内学习的缺口较大,劳动市场中的技能缺口更大。近些年来我国城镇失业率不高而就业结构性矛盾不断突出加深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也无疑会成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中经济保持可持续增长的羁绊。
就发展趋势看,面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全球正在迈入科技变革加速的新时期,各国都希望将经济增长模式向科技生产前沿移动,以便占据全球价值链上的优势位置,这就使得人力资本储备具有了战略意义。
世行报告《2018年世界发展报告:学习以实现教育的承诺》强调区分上学和学习为两个不同的概念——上学并不等于学习,学生即使在学校里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在获取知识,有效学习。这也对我国教育如何应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提出了思路和要求。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正如世行报告中提到的,我国所在的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不仅高中教育普及度不高,而且低技能劳动者存量较大(约6亿人)。由此,我国未来教育必须既重视教育数量,也要更加重视教育质量,解决目前低技能劳动力存量过剩和高技能劳动力数量不足的问题。同时,面对新一轮快速变化的科技和产业变革,劳动者要能够不断学习、提升自身技能水平。在教育供给侧,则要建立起覆盖整个工龄阶段的“终生学习”制度,促使每个劳动者实现技能的持续提升。
(作者:赵玉双 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中心副主任)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