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是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心理学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的生态系统理论是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及其实施的主要理论基础,在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衔接性的同时,强调环境中各个要素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因此,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格局须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准确规范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年龄差异性与内容递进性的统一。
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目标,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国家层面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观社会层面的目标是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提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微观个人层面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既要做好学生心理疾病的防治工作,更要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核心任务,是建立内容体系。这一体系是一种更宏观的顶层设计,强调系统性,内容应涵盖心理辅导制度、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辅导与咨询诸多领域,实现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无痕衔接。第一,要保障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的差异性,这是由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决定的。第二,要保障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的递进性,这是由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决定的。第三,要保障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的分类指导,这是由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决定的。
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度一体化、课程一体化和心理辅导与咨询一体化等教育要素。深化心理辅导制度一体化建设是实现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根本前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体化是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核心和关键。心理辅导与咨询的一体化,是防止因心理健康问题导致极端恶性事件发生的重要保障。
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保障措施,包括开展科学研究、组织经验交流、推进家校社共育等手段。在开展科学研究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者要总结、归纳相关研究成果,就心理健康教育的规章制度、课程标准、实施办法等提出建议;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部门要组织力量开展实证研究,考察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总结并推广实践经验。然后,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结合,通过反复论证修改,逐步形成较为成熟的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体系。在组织经验交流方面,要通过制度建设明确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任务,还要积极组织各学段一线教师进行经验交流、研讨。在推进家校社共育方面,要充分重视家庭的作用,深入开展家校社共育,保障实际教育成效。
(作者俞国良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平台首席专家,教育部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出处:《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1期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民族教育”2024-01-06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