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师生同训”的场景。(资料图片)
图为苏州工业园区的教师在“国际师训”项目中培训的场景。(资料图片)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具有标志意义的重要合作项目,被誉为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近年来,工业园区办学规模急剧扩大,教师队伍规模也日益庞大,工业园区近五年新招聘教师人数达4340人,其中近2/3为应届毕业生。如何让大量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快速站稳讲台、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并获得个人的成长,成为摆在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面前的一道难题。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却了解到,截至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入职五年内的青年教师获得教学成果奖、评优课、微课、一师一优课、基本功竞赛等市级以上荣誉达4106人次,其中包括省级荣誉2278人次、国家级荣誉1191人次(特等奖36人次,一等奖406人次),一大批“90后”教师挑起大梁,成为教坛冉冉升起的新星。
这一难题,苏州工业园区是怎么“破”的?
教师专业发展基本素养引领培养方向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局长沈坚告诉记者,不只是苏州工业园区,全国很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大量流入的地区,都面临着短期内教师大量增长的问题。基于对工业园区经济和人口快速增长带来基础教育需求增加的预判,园区教育局早在2014年就对教师人才队伍建设和教师培训工作进行了整体谋划,逐步建成了重在促进在职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专业能力的多层次、多类型、多形态、系统性的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教育服务体系,明确了各级各类教师培养目标和教师教育基地培育目标,形成了体系化的、多级联动的教师教育课程。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工业园区教育局与教师发展中心经过认真研究,创造性地提出园区教师“三大基本素养”——教育教学“基础力”、专业成长“发展力”和组织管理“领导力”。教育教学“基本力”包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职业理解力、课程把握力、知识掌握力和教学实践力;专业成长“发展力”包括获得专业化发展必须具备的学习力、研究力、合作力和反思力;组织管理“领导力”包括教师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组织力、决策力、控制力和影响力。这三大基本素养、12个观察维度为教师培养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
“教育人才指数”引导实施精准培养
苏州工业园区每年新招聘教师超过800名,这些教师基础不同、能力水平差异比较大,如何确定分层培养目标,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工业园区教育局开发的“教育人才指数”测评体系这时候派上用场了。截至2020年,全园区12922名教师的20多万条数据已在“易加人才系统”上线,形成完整的教师电子档案。园区教育局通过全方位、系列化的大数据分析研究,建立起教师招聘、引进、交流、培养系统。近年来,园区根据大数据分析指引,在师德师风、素养学养、教学基本功、教科研水平等方面有针对、有重点地深入持续开展培训,园区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对培训需求的大数据分析,指向学员们的薄弱点、需求点和再成长的发展点,提高了培训的精准性和教师的获得感。”教师发展中心培训处主任殷俊认为。大数据分析暴露出青年教师的短板和弱项,园区据此进行科学匹配,安排老教师与青年教师一对一“传帮带”,各科教研员与年轻教师联动结对,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助力。园区教师发展中心还以课例研究为载体,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变无中心议题的“闲谈式”研训为主题明确的专题教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近三年来,教师累计获得教学基本功大赛等市级以上奖项147个,其中省一等奖18个,市一等奖41个。
动态调整优化,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我们一定要避免零敲碎打、打补丁式的教师培训,坚持从顶层设计出发,构建系统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并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将新的资源、内容、方式吸收纳入,确保教师培训的质量。”沈坚说。
园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采取模块化设计,围绕教育教学“基础力”、专业成长“发展力”和组织管理“领导力”三大基本素养12个维度展开,每个维度由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4个模块构成,总共48门课程。其中由教师发展中心组织承担的实践性课程,如“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名师风范展示”等是教师必修课程,分学段、分学科、分年级开展,主要通过“课例研讨”观课议课+专家点评的教研活动方式进行;由教师教育基地校组织承担的理论性课程,如“教师行动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等,主要是通过基地精品化课程培训与网络在线培训方式进行,教师进行菜单式选学,满足教师个性化的需求;由各个学校承担的通识课程是从10个区级开发校本实施课程中选出来的,学校每年选择两门课程组织实施,其中“教师职业道德”是每年的选择性必修课程,教师不出校门,按照区级开发的实施课程指南接受培训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区级培训学时。
“3主线4维度48门课程”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2014年就基本成形,但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近年来,中央及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在教育内涵、育人方式、评价方式改革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工业园区在课程分期分批开发实施过程中,根据新的政策要求和改革发展形势,不断优化课程内容设置和课程实施形式。比如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将“师生生涯发展规划”“适合的教育”“新时代教师职业内涵”等适应教育改革新形势新要求的课程纳入课程体系;针对国家关于立德树人、教师素养等的要求,对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升级,如将“把握学科能力竞赛”升级为“学科教师专业素养”等。除此之外,定期对部分课程实施指南进行调整、优化,融入新时代教育元素和园区教育元素。
在课程结构上,工业园区拓展体系边界,构建起“3+X”课程体系。“3”即“三力”教师教育课程,“X”即为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而开设的、针对特定教师群体的特设课程,包括新上岗教师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名师后备高研班系列培训、名特优教师高研班培训等。
为适应教师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园区通过引进区外优质资源,建设了“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师教育网络研修社区,开发线上线下混合研修课程。园区还组织基地校开展“精品化”面授,其课程规模更小,针对性和实践性更强,教师参与的自主性更高。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课程与“精品化”面授课程多元互补,丰富了课程的实施形式。
“国际师训”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变革
工业园区积极利用自身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优势,引进新加坡创新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与新加坡淡马锡基金会牵手,共同打造“国际师训”项目,打开教师国际化视野,提升教师创新教学设计能力。
“国际师训”项目邀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和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专家教授担任导师,重点围绕“创新教学法”开展“现实世界情境中的问题”“使用草绘训练设计思维”“SMART科学探究式教学”“5E学习周期的SMART科学探究式教学”“学校科学中的反思性学习与思维技巧”“数学建模”“研究性和项目性教学的规划和应用策略”等主题课程学习。
2018年6月以来,新方导师为园区175位教师开展了8次培训。同时,园区选派部分中小学优秀教师赴新加坡开展“深刻体验式学习”,这些教师回国后成为“种子教师”,担任培训导师,面向苏州市部分中小学教师开展本土教师培训实践活动。2020年12月,园区29名教师通过作业评阅、线上答辩等竞赛环节,荣获“国际师训”项目成果金银铜奖。
参加“国际师训”项目的教师,在学科教学、学校社团活动中积极实践创新教学法,创新教学应用在园区各学校已形成燎原态势。
如园区东沙湖实验中学时苗老师运用“5E教学法”,开展主题为“春”的专题研究。她引导学生收集整理近三年苏州同期气温情况,发现苏州真正意义的春天。从品鉴古代的“九九消寒图”到自行设计不同风格的“九九消春图”,巧妙地将语文、信息技术、美术和传统文化有机融合。
园区大胆创新,开展师生同训项目。该项目以新兴科创项目为载体,通过公开招募、专家遴选方式组建跨校研习团队,开展系统化项目式学习活动,项目成员均来自区内各学校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改造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学生不能缺席。”师生同训项目负责人胡益兵老师说。师生同训课堂一改传统教学模式,打破学科边界,多学科知识融合,注重培养师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同训打破了参训者的年龄边界,从十多岁的小学生到四五十岁的教师,经常坐在一起讨论、学习。目前,创新发明、玩游戏学编程、开源硬件创意智造、模型设计与制作、创意瓦楞纸综合实践、创意木工等10多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科创学习项目正在常态化开展。
“师生同训是教师培训理念的一场革命。这样的培训学习让我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儿童成为课堂的主人不再是一句抽象的口号。”师生同训项目组教师范红瑞说。
两年多来,直接参与项目的师生达2000多人,师生同训已为各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战斗力的科技教师团队和校际合作团队,并让一批富有时代特征的新兴科创项目在区内学校生根发芽。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