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文教新闻
  

办好乡村教育,让农村年轻人不再“失根”

  

5月29日,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联合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搜狐教育主办的“振兴乡村教育公益论坛”在京举办。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主题演讲中指出,乡村学校的发展要关注结合乡村生活的课程、乡村阅读和真正热爱乡村的人来做乡村教育的问题。他说,“乡村学校必须要坚持走自己乡村化的道路,把课程真正扎根在乡村的土壤中,只有遴选那些真正热爱乡村、热爱乡村教育的人,才能把乡村教育做好”。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做主题演讲

乡村教育发展,乡土文化是绕不过的话题。“为什么要研究乡土文化?我们要认识脚下的土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的一席话,引发与会者的共鸣。他对我们一些学者的学术研究提出了担忧:“越来越知识化、技术化、体制化,缺少了人文关怀,没有人、人的心灵、人的生命气息。这样的学术只能增进知识,不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心灵的触动、生命的感悟。”针对年轻一代、农村年轻人正在日益脱离乡村、思想上远离乡村的“失根”问题,钱理群强调“要重视地方文化谱系的建构与乡土人文教育”,鼓励有乡土情怀的学者“自己来描写自己”,在社会大发展时代,寻求变中之不变——在大自然和人的日常生活中去寻求生命的永恒。

“变迁中的乡村青年沿着教育阶梯走出乡村,挤进城市,但最后上不去又下不来,成为了飘浮的年轻人,他们如何落地生根?他们积蓄着越来越多的能量和愿望,这些愿望与能量应该在基层社会找到释放和实现的途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刘云杉在长期的研究中,对乡村青年的发展给出了这样的判断。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滕星从乡土教材的视角,谈到对乡村教育加快发展的建议。滕星认为,加强乡土教育系统性建设是突破乡村教育瓶颈的手段之一。开展乡土教育首先要做到基于正确理念指导下的乡土教材开发;其次,对全国乡土教材要进行系统性的收集和珍藏;最后,通过深入的学术研究来促进乡土教育的发展。

“乡村教育的振兴关键是人才,但最难的问题是教师引不进、留不住。”针对乡村教育教师缺乏的问题,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校长王淑英谈到,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到乡村任教之前必须要进行实践培训,同时,乡村教育需要不断提升乡村教师的幸福感,避免教师将负面感受直接传递给学生。

北大附中原校长、云南兴隆美丽小学首任校长康健结合自己的办学实践,介绍了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探索之路。在办学中,以儿童为中心,组织团队成员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家访,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取向,注重学生的情感变化和生长需求。康健对如何促进未来乡村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期待:“我希望有更多的专业人才深入乡村学校第一线,通过理论结合实践,助力农村教育家的培养,让乡村教育落后的面貌尽快改变,让乡村孩子享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带着“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教育”理念,贵州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校长、《大山里的未来学校》作者肖诗坚也讲述了自己的办学故事。作为北大第一届社会学专业的毕业生,她辞去了在企业的高管职位,带着梦想来到贵州山村办学。在办学中,她悟出了这样的办学之道:“如果乡村教育要有美好的未来,首先要差异化发展,承认乡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不一样。只有在承认差异化的前提下教育才能多元化,多元化教育才是美的教育,才是未来美好的教育。”与此同时,她也呼吁乡村教育发展立法。她说,“要解决中国乡村教育的问题,需要自下而上的动力,也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没有政策和法律的保防,乡村教育的路会比较艰辛”。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教育微信公众号2021-05-31

作者:吴绍芬(《中国民族教育记者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1-06-02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