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海外瞭望
  

全球复苏 教育先行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教育等社会重要领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挑战。这场灾难对于全球而言,既是危机,也是契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未来教育进行冷思考的契机,而建构未来教育的钥匙,握在了每一个国家手上。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呼吁:“现在是时候加强合作和国际团结,以教育为中心,实现复苏,向更加包容、安全和可持续的社会转型。”疫情背景下,世界各国不能再各自为营,要充分认识教育在社会复苏中的新使命,通过未来教育理念重构,采取一系列教育可持续发展新举措,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尽早以崭新面貌迎接未来。

疫情背景下全球教育陷入困境

“我们从未见过教育如此大规模的中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如是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2020》显示,自疫情暴发以来,全球学校停课平均时间达到22周,已占总教学时长的2/3,甚至导致全球范围内近2400万名学龄儿童与青少年面临失学风险。即使许多国家将学习方式转为线上学习,也仍有近5亿名学生并不具备线上学习条件。

与此同时,童工数量增加、性别不平等现象加剧、难民儿童生存等问题死灰复燃。尤其是社会极端贫困的消除与全球优质教育发展进程严重滞缓,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可持续发展目标4,即“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的核心目标背道而驰。教育作为社会重要生产方式受到极大创伤,社会生产也难以振作,部分本就经济捉襟见肘的国家,因教育发展问题雪上加霜。各国在此情况下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越发背离,发展优质教育更是任重而道远。

在疫情导致社会日常运行大面积瘫痪的情况下,教育又如何能得到优质发展?各种新旧问题凸显,各国政府应接不暇,进而加剧了许多社会问题。一些国家正陷入窘境,但又当局者迷,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是时候行动起来了,为我们的未来负责。”

疫情危机凸显教育发展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今年年初的第三届国际教育日上,将“恢复和振兴疫情一代的教育”定为主题,以此希望全球共同重视疫情下教育发展的问题。

一是教育发展正陷入成本过高窘境。《立即行动:减少新冠肺炎疫情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4成本的影响》的政策文件中曾提到,20202030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4,对于大部分中低发展水平国家来说,仍有1480亿美元的缺口,而疫情使得这一数字持续增长。增长的数额,一部分是由于“补救成本”。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一项调查估计,电视学习最多能覆盖62%的学习者,在线授课最多只能覆盖24%的学习者,但其教学有效性低于线下教学,教学质量受到显著影响。因此,需要在疫情后对教育质量损失进行补救。而另一部分,则是各种防疫所需的物力成本。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常态,在学校这类典型的人口密集型场所,教学生活所需的防疫设备和防疫人员配备在教育成本中的占比将会前所未有地增长。此外,帮助大量失学贫困儿童重回学校、帮助被迫倒闭的私立学校承担部分损失、帮助公立学校接收从私立学校离开的学生等“不确定因素”预算,都会使教育发展成本急剧上涨。

二是教育发展不平等状况加剧。《全球教育监测报告2020》提出:“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全纳教育体系,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所有人带来的学习压力,并建立应对未来重大挑战的韧性。”这项调查报告显示,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为代表的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地区在减少贫困和不平等方面取得了进展,而全球疫情危机却有可能使这些进展出现逆转。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疫情期间全球约有6.7亿名青少年缺乏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识字能力,超过1亿名儿童的阅读能力将低于本年龄段最低熟练水平,几乎抵消了过去20多年教育努力取得的成就。其中,预计受影响最大的地区在加勒比地区、中亚以及南亚等,一些国家对外债务偿还资金甚至高于教育基本投入资金。

三是教育发展中弱势群体权利难以保障。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是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支柱。在发展滞后地区,受教育水平和入学率虽有所上涨,但弱势群体,尤其是女性受歧视的情况更为严峻。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对各种人口群体及其应对能力产生了歧视性影响,给许多适龄学习者带来巨大打击,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面临失学。对于弱势群体而言,他们将继续陷入阶层固化,失去阶层流动的机会,贫困在群体中代际传递。此外,对于国家而言,教育发展受阻,将会导致人才水平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未来教育在重新建构

早在2019年,联合国大会就提出一项关于“教育的未来:学会成长”的倡议,以期在2021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发布《教育的未来》全球报告。其中,“未来”一词选用的是“Future”的复数形式“Futures”,意在让人们知道,我们的未来是多样性的、多方面的,是符合全球共同愿景的。多样性的未来,意味着包容性和平等,求同存异,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疫情席卷全球后,原定的计划框架被打破,教育的未来面临重构。

首先,改变资金投入结构,推进教育平等。疫情暴露出各国对于教育重视度不够的问题。面对卫生需求以及其他紧急情况对资金的争夺,用于教育援助的资金将大幅下降。对于援助国来说,应该加大对受援助国的定向投资,改善教育资金分配和使用问题,以弥补一些地区和学校的不足。巴西等国家已经引入多样化融资解决教育不平等问题,但事倍功半。一方面由于资金援助没有精准到位,另一方面巴西等国家自身对于资金和资源分配不合理。师资力量分配不均、教师培养缺少规范性、学校分布不合理等导致教育援助收效甚微。因此,对于资金的使用分配,在援助国投入资金时就要精准投入,以此才能有效解决关键问题。同时,部分国家和地区要利用资金尽快开放学校,尽早进行补救战略投资,将损失降到最小,避免这一代青年人再次走入贫穷和迷失的恶性循环。此外,对于弱势群体要给予更大的帮助。外部帮扶与合理有效使用资金并举,为构建一个包容和平等的未来教育体系提供物质保障。

其次,改变不平等观念,增强教育包容性。教育不平等现象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要减少甚至消灭不平等现象,还得先拔除思想里的这根“毒刺”。例如,全球范围内女性受教育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与不少国家和地区落后的社会文化与制度不无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历届国际教育日上,都会极力宣传“受教育权平等”,不仅是因为受教育权是基本人权,更因为未来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样化人才,这就需要发挥每个人的潜能,而教育则是激发潜能的重要手段。对于遭受不公平对待的群体而言,最重要的是建立自我认同和自我发展意识,即便身处不平等环境,也依旧通过教育,让世界看到自身的卓越与优秀,进而推动全球教育平等进程。

再其次,为教育长远计,要构建富有弹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未来教育的重建,要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疫情中暴露出的教育脆弱性以及教学手段固化等问题,使得我们开始对教育进行反思与重构。未来教育要富有弹性,能增强抵御风险和挑战的能力。例如,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让教学适应多种环境变化;重新规划教师培养方案,培训和招募更多具有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的合格教师。此外,疫情还催生了许多新技术和新的合作关系,这些都有利于教育自身发展。

  

(作者单位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潘涌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作者:潘涌余泓仪

《中国教育报》20210520日第9版 版名:环球周刊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1-06-08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