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海外瞭望
  

国外学校如何防治校园欺凌


 当下,校园欺凌已成为全球教育和学校治理的棘手难题。研究认为,校园欺凌的暴力种子往往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下萌芽,而显现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近年来,比起出现问题后被动应对,许多国家和学校采取了提前介入、积极治理校园欺凌的策略,多措并举守护校园安全。

立足心理健康

指引学生在良好关系中健康成长

防止校园欺凌发生,最关键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学校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管理情绪,从而降低校园欺凌发生的可能性,还要重视提升学生的心理复原力,即在危机中成长和生存的能力,让学生长出一颗“强心脏”。

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研究表明,当学生普遍拥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社交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时,校园欺凌发生的概率就会显著降低。近年来,欧盟一直在推进社会情感能力课程进校园,以期通过课堂教学、团体讨论、角色扮演、游戏活动和项目式学习等方式,使学生学习并掌握社会情感能力。墨西哥将社会情感教育纳入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内容包括学会认识自我、具备同理心、具备情绪调节能力、与他人良好协作等。通过在学校普及社会情感教育,墨西哥政府期望营造互相关爱、和谐、包容的学习环境。爱尔兰学校积极了解学生诉求,鼓励学生建立学生会,建构学生之间亲密的伙伴关系,以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

提升学生的心理复原力。多项长期研究显示,通过增加保护性因素或减少风险性因素的方式培育学生的心理复原力,有助于直接或间接地减少学生的暴力行为,也有助于学生在遭受欺凌后尽快恢复正常生活。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多所公立学校实施了提升学生心理复原力的项目,指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采访、小组讨论和头脑风暴等方式学习如何倾听、谈判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关爱他人,从而减少暴力行为。这一项目也有利于提升心理韧性,减少欺凌行为对学生的伤害。

聚焦道德教育

积极防止校园欺凌行为发生

一些国家、国际组织和研究者将德育作为防治校园欺凌的主要手段,因为个人品德的丧失和公共道德的缺失是导致校园欺凌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学校要更加重视德育,既加强对学生个人品德的教育,又重视学生基本公德的培养,尝试从多个方面破除校园欺凌。

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在德国,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就开始接受“善良教育”,其第一课通常是“爱护动物”。幼儿园设有小动物饲养区,由孩子们轮流照料。此外,幼儿园和中小学鼓励孩子们用零用钱“领养”动物园的动物或参与捐款拯救濒危动物的公益活动。德国的中小学还广泛开展以“尊重生命”为主题的写作竞赛。例如,一名少年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他救助并放生一只受伤小鸟的经历,其作文在学校的写作比赛中脱颖而出。从爱护动物,到同情弱者、力所能及帮助身边人,德国学校的“善良教育”试图让孩子们通过身边小事,树立起善待生命、反对暴力的观念。

培养学生的基本公德。从小接受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进而减少欺凌他人的可能性。2014年,韩国颁布《人性教育振兴法》,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将人性教育确定为韩国幼儿园和中小学的必修课。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体育活动、艺术和人文素养教育、校园暴力预防教育等,还包括法律意识教育、环境教育、森林教育、动物保护教育等。韩国学校试图在学生心中树立礼、孝、正直、责任、尊重、关怀、沟通、合作的价值观念,从而营造包容的学校文化和环境,努力让学生有归属感、安全感,进而减少暴力行为。

培养相应能力

让学生掌握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

保护“少年的你”,学校是主阵地。治理校园欺凌,必须让学生有能力积极应对校园欺凌行为,欺凌者要认识到欺凌他人的错误,旁观者要积极参与到反对校园欺凌的行动中。这需要学校构建相应的能力体系,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和行动能力。

在课程中融入应对校园欺凌的知识和技能。中小学要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以平等、尊重的姿态相处,加深相互理解,使学生对受欺凌者产生共情,激励正义行为。例如,加拿大中小学将培养学生应对校园欺凌的能力纳入各学科教学目标。语言文学课上,学生通过阅读包含校园欺凌内容的书籍和材料,了解欺凌是什么,通过创作诗歌和散文来表达对欺凌的感受;数学课上,学生将校园欺凌的统计数据作为讨论和探索的基础,分析学校的调查数据是否真实;艺术课则鼓励学生通过戏剧、舞蹈和音乐等形式探索校园欺凌的解决方案;科学与健康课会帮助学生了解欺凌行为发生的复杂原因和影响,指导学生获取社会情感发展、社会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等知识。

“真实场景”中提升学生应对校园欺凌的能力。在“真实场景”中体验、感受欺凌的后果并利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欺凌现象的认知和应对能力。KiVa是基于24所试点学校,针对芬兰6—15岁学生开发的干预研究项目,在学校层面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提供了广泛可操作的工具和材料。实践证明,其能有效减少欺凌行为,并帮助创造一个没有欺凌的环境。项目根据6—9岁、10—12岁、13—16岁学生的身心特征研发了三套游戏,以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欺凌者、受害者和旁观者,促进学生充分讨论欺凌发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等,并组织学生以集体会谈的方式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自KiVa项目实施以来,芬兰的校园欺凌事件减少了52%,也有效提升了学生应对校园欺凌的能力。澳大利亚中小学分4个年龄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冲突解决教育”,5—7岁的学生需要了解冲突可能发生的地点和原因,8—10岁的学生需要分析冲突可能恶化的原因,11岁的学生要能认识到冲突发生和升级的过程,12—15岁的学生要能够分析并独立解决冲突。


作者:殷玉新 陈晨(作者单位系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06-109版名:环球周刊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4-06-18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