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好课堂,教师要学会隐身

 

或许,我们都需要在课堂中尝试一下隐藏自己,托举学生,让学生有看得见的成长

近期,科组里两位青年教师要参加校级展示课。按照惯例,年轻教师执教公开课前都要进行多轮磨课。我作为同科组教师,又身兼备课组长的职务,必须全程参与他们的磨课。这期间恰逢全省教学观摩赛在附近学校举行,我连续观摩了几天公开课,将其与身边青年教师所呈现的课例放在一起对比,生出一份感慨:好的课堂一定是“教师隐身、学生成长”的课堂。

好课堂,教师要学会隐身。两位青年教师都是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他们综合素质高,各有所长,其中一位是小学教育专业,亲和力强,另一位是播音主持专业,朗诵能力强。

按理说,两位如此具有自身优势的教师磨课应该不成问题。但是,学播音主持的青年教师在磨课时呈现出来的状态总是不太理想,课堂较为沉闷,教学效果比另一位教师差一些。评课时大家发现,造成教学效果不太好的原因之一是学播音主持的教师总是忙着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朗读素养。于是,我们听到了课堂上教师大段大段的长篇独白、毫无必要的串词引语,以及炫技般的范读……

教师一旦总想着展示自己,自然就忽略了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展示自己过多,学生的时间自然就少了。学生展示的时间少了,自然就少了精彩的对话与生成。

而另一位教师没有出色的朗读能力,也没有刻意炫技,主要目的是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课堂上,他与学生自然对话,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及时给予准确评价,“课感”舒适而和谐。教师的课堂语言干净而简练,引语简单而有实效,整堂课呈现的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师有意或无意的“自我隐身”中,学生有了表现和绽放的舞台,课堂自然精彩不断。

好课堂,学生要有所成长。全省教学观摩赛我连续听了几天,发现观众反响不错和最终评委打分最高的课例几乎高度重合。可见,好老师和好课堂的标准是有共识的。到底是哪些因素赢得了评委的高分和听课者的好评?在交流中我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好课堂,是学生有所成长的课堂;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皆有进阶的课堂。

以省赛第一名课例《铁杵成针》为例,执教者将这节课的主题定为“在中国文化里,慢慢长大”。课例从《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形象和央视春晚的李白片段开场,让学生充分感受李白的潇洒绚烂。在中国文化史上,如此出彩的人小时候又有怎样的经历呢?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而《铁杵成针》中所讲述的李白小时候的故事也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贴近,这就为课堂创造了情感共鸣的基础。熟读文本之后,执教教师从一个“逢”字着手,引导学生发现李白不仅是与老媪相逢,也是与自己、与成长相逢。这节课不仅是在教文本内容,也是在渗透文化先贤的成长故事。学生从这节课中不仅学到了文言文的基本知识,也领略到了成长的真谛。相信未来这批学生遇到与李白类似经历的时候,一定会从这节课中汲取到营养。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远都在适当的时机滋润着中华少年,好教师能在语言学用的基础上适当渲染渗透,这就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所提倡的文化自信。

还有几节优秀课例,比如《田忌赛马》,充满了思辨色彩;《塞下曲》满满都是学用与传承;《江南春》AI的赋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这些优秀课例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有真真切切、看得见的成长。

或许,我们都需要在课堂中尝试一下隐藏自己,托举学生,让学生有看得见的成长;或许,这才是青年教师追求的好课堂的应有之义。


作者:曾刚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北区学校。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教师报”20240705发布。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4-07-08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