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四川绵竹:以情怀执教 做彝区孩子的良师益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自2016年对口帮扶甘洛县以来,四川省绵竹市已累计选派118名优秀教师赴甘洛支教。在援彝教师的时光印记里,有苦涩,也有甜蜜,有辛苦,也有收获。他们用爱浇灌每一颗渴望知识的种子,为他们打开一扇扇认识世界的窗,叩响走入知识的门,照亮未来成长的路,让“索玛花”开遍甘洛大地。

彭锬春:守望麦田,静待花开

“彭老师,我真的很喜欢您。”“彭老师,我长大也想像您一样,当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好老师。”在绵竹援彝教师彭锬春的手机上,一条条充满赞美和肯定的信息见证了她3年精彩的支教生活。信息那头,是甘洛县城关镇小学孩子们漾开的笑脸,一如当地开遍高原的索玛花。

2018年6月30日,南轩小学教师彭锬春追随丈夫的脚步来到甘洛县城关小学,开启了支教之路。平时讲课滔滔不绝的她刚到甘洛就遇到了课堂上语言交流这一“拦路虎”。“我分到的班上一共55人,90%是彝族,75%的孩子一天幼儿园都没有上过,是同年级彝族学生占比最多的班级。”彭锬春说,如何克服语言障碍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成了她当时最头痛的事情。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彭锬春想了很多办法。最终,她决定尝试用“互学语言,共同进步”的方法,促使孩子们学会普通话。于是,她一边邀请班上会普通话的彝族学生当她的小老师教她学说彝语,一边找来许多适合孩子们学习的标准普通话视频,从日常生活用语再到唐诗宋词,孩子们在这样的语言氛围中,逐渐学会了说普通话,她也成了一名“彝语通”。

语言问题克服了,课堂教学便得心应手。如今,她所教班级的数学成绩从最初的末尾已经跃居全县一、二名。“有人觉得支教很苦,有人觉得支教很单调。”但彭锬春说,她希望守望麦田,静待花开,用爱给孩子铺出一条求知路来。

刘述涛:将爱注入孩子们的心灵

“希望我们的努力能让这里的孩子看看更远的世界,这就是当支教老师最大的快乐。”来自九龙学校的援彝教师刘述涛到甘洛支教已有三个年头。三年前,为了彝区孩子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他毅然听从“扶贫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时代号召,怀着“用自己的专业做点贡献”的担当,投身教育扶贫,努力为彝家乡村的孩子们带去希望和出路。

刘述涛第一个支教战场是普昌镇中心小学。作为班主任的他,一到周末便走村入户开展家访,班上48位学生,不到一年他就走访了30多个家庭。对家境较差的学生,他多方面动用社会关系为他们捐赠衣物与学习用具,让孩子们从内心感受到外界的关注和温暖。“我们班上的小金花三兄妹,从小没了父母,加之爷爷年迈,奶奶患有心脏病,生活十分困难。”刘述涛说,为了让三兄妹安心读书,不因家庭情况辍学在家,他时常去小金花家给三兄妹补课,重拾落下的课程。不仅如此,还会从物质和经济上给予帮助,让他们能心无旁骛地坐在教室里学习知识。

2020年9月,刘述涛被调到玉田镇中心校支教。玉田镇中心校的学生来自嘎日乡、团结乡和玉田镇,百分之九十是留守学生。“学生家离学校都挺远的。孩子们上学路上,爬坡上坎、过吊桥穿铁路是常有的事,也是我最担心的事。”刘述涛说,遇到尼日河涨水,他每天都会去查看水势和河上的吊桥,时刻关注着学生的上放学路上的安全。在他看来,“注入了爱的教育才能更加深入孩子们的心灵。”

罗堃:教育帮扶路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携妻子共赴甘洛支教的绵竹观鱼学校教师罗堃,从踏进普昌镇中心小学校的那一刻起,就把自己当成一个普昌人,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在每一个平凡的支教日子里默默地辛勤付出。

罗堃所支教的六年级五班是一个临时拼凑的班级,学习成绩十分不理想。在教学中,他始终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针对彝区孩子们基础差的实际,每节课他都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课后还对知识点掌握不好的孩子进行重点辅导,让每一个学生都理解消化才肯罢休。

教育帮扶路上,最重要的便是控辍保学。阿木古都曾是罗堃所带班级的一名学生,由于爸爸去世,妈妈外出打工,和爷爷相依为命的他每天背着书包躲在山里逃课。罗堃得知情况后,三番五次上门家访,给家长讲政策,给孩子补习落下的课程,让家长对教育逐渐重视起来。在罗堃的坚持下,阿木古都再次背起书包回到了校园。在一系列的帮扶教育下,阿木古都逐渐在学校丰富多彩的课堂中找到了快乐,在同学互帮互助中享受到同伴的友谊,在绵竹支教老师的关怀下找到了缺失已久的温暖。如今,阿木古都已经顺利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被民族中学录取。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绵竹市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坚持稳定政策与探索创新并重,持续不断加大教育扶贫投资,强化甘洛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推进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帮助甘洛加快补齐教育短板,让优质教育资源在甘洛县全面覆盖。

  

作者:李露平

文章来源: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教育强川/【师说】2021-08-03(图片未用)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1-09-07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