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为教育功利化、应试化开药方:今天,需要重温陶行知

  

今年是陶行知诞辰130周年。陶行知用毕生精力办教育,被毛泽东赞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依然具有价值,而当今教育改革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或许也可以从他的教育思想中找到启迪和药方。

2021年,中国有909万应届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截至8月份,成功就业率偏低,就业期望值与往年相比下滑;同时,高技能人才缺口近2000万,企业招聘需要的人才却求之不得。

供求关系的巨大反差显示的是教育与生活的脱节。这种脱节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观念相关,受“轻百工之人”思想影响产生的看不起工人、农民和职业教育,不愿意上职业学校;看重学历文凭而忽视真实的个性化教育生活;看重学校教育、知识教学而忽视社会教育与个体直接体验,使得教育既难以充分发展儿童天性,又难以满足社会多样性需求。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即知即传,即传即联”“把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把教育普及到生活所包含的领域”来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

减轻当下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升学、择校压力,减少过度的应试培训,需要从根源上消除在中国根深蒂固的追求做“人上人”的观念和现实的体制机制根基。陶行知倡导做“人中人”,人人平等,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人与人之间不存在相互拥有关系,需要建立“在立足点求平等,于出头处争自由”的相互尊重、激励和竞争关系。

带有被动型人格特征是当下未成年人中比较普遍的现象,也是阻碍民族复兴的障碍,陶行知生活教育主张培养主人、真人、抬头乐干的人、自立立人的人、有献身和创造精神的人,追求高尚完美的人格。确保学生有自主的时间、空间和自主选定的学习主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非被动应试的工具。

与旧教育仅仅从道德约束角度反复强调“做人”不同,陶行知大大丰富了“做人”的内涵,将培养“生活力”作为“做人”的基础,创造理想社会作为“做人”的目标。生活力包括“健康的体魄,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他还将“做人”与创造理想社会结合起来,将教育简短定义为:教育就是教人做人,创造理想社会。

教育均衡与机会均等是长期追求却尚未充分实现的目标,陶行知曾投身平民教育为底层人民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主张用打破纵向的各种阶层,拆除横向的各类阻隔的“四通八达”的教育,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

从生活教育的视角评价教育优劣,陶行知提出,判定好教育的相对标准在于,教育是否最有效地实现了教育当事人的成长发展,实现了他的人生目标,创造了幸福生活。

自古以来,生活与教育是融为一体的。目前生活与教育的分离现象是人为的,也是办好教育所必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新的发展水平上建立生活与教育新的更为紧密有效联系是必要的。

百余年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曾在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理论。当下,陶行知所试图解决的教育生活脱离等一系列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有些问题甚至比陶行知在世时还要严重。在中国教育遇到问题的各方面,生活教育理论都能展现一片新的视野,都能找到新的生长点。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需要“行以求知知更行”,为满足人民“生活向前向上发展的需要”不断改进教育,把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作者:储朝晖

来源:《半月谈》2021年第18期(转载时图片有删减)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1-10-11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