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史海钩沉
  

体悟《道德经》的智慧

老子是与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子”齐名的一位先秦学者,略略不同的是,老子不姓“老”,他叫李聃。《道德经》一书传为老子所著,但先秦无私人著述,一般认为其书类似于《论语》,不过是老师的言语辑录罢了。《道德经》之名,应该也是后人所加,原书名《老子》,出土的竹书、帛书便可证明。

对于《道德经》,各版本之间不仅有许多文字差异,字数也不尽相同。常言“《老子》五千言”,只是一个大概的统计。简单地说,《道德经》分为今本和古本,今本指的是从汉代流传下来的版本,主要代表有河上公本、王弼本、严遵本、傅奕本,其中尤以前两种流传最广,今天见到的《道德经》绝大部分都是采用王弼本作为底本。古本指的是出土文物中的《老子》,主要包括楚简甲乙丙本、汉帛甲乙本、敦煌本、北大藏西汉竹简本。其中,以楚简本最为久远,约在战国末期,但残留文字不多;帛书本大约为秦汉之间,或是汉初的作品,甲乙两本互相参照,几乎可得《道德经》原文。

《道德经》的各个版本差异甚大,初学建议选择通用的本子,如王弼本、帛书本,随着对经典的学习更加深入,可以旁及其他版本。需要注意的是,不应该以某一版本为“正宗”,贬低其他版本,甚至否定其他版本。各个版本之间虽有差异,但总体上不影响对《道德经》精神的把握和理解。

关于《道德经》的注释,民国之前数以千计,恐怕难以精确统计。韩非子是较早专门解读《道德经》的,其《解老》《喻老》二篇,就是对《道德经》的注解和阐释。

后世对《道德经》注释,大约分为几种类型:以修仙解老,如黄元吉的《道德经精义》;以养生解老,如河上公的《老子河上公章句》;以兵法解老,如王真的《道德经论兵要以述》;以佛释解老,如成玄英《道德经开题序决义疏》;以儒学解老,如王安石的《老子注》;以经史解老,如魏源的《老子本义》;以训诂解老,如蒋锡昌的《老子校诂》;以音韵解老,如卢文弨的《老子音义考证》;等等。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择取相应的书籍。

在中国文化史上,有数十位帝王曾注解过《道德经》,其中包括唐玄宗李隆基、明太祖朱元璋、宋徽宗赵佶、清世祖顺治等,将相大臣对《道德经》的注解更是难以枚举。历史上注释《道德经》的文献,许多已经散佚,传承至今的尚有近300家。

都说《道德经》是九九八十一章,真是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出土文物证明,最原初的《老子》是不分章的,是一个混沌的整体。如同《论语》一样,初始文本也是不分篇的,后世学者为开方便之门,遂有“学而”“为政”等篇出现。

西汉严遵率先将《道德经》分为72章,其后河上公把《道德经》分为81章,遂成定制。但元代吴澄的《道德真经注》则是上篇32章,下篇36章,共68章。到了清代,依然有学者对《道德经》的分章提出不同意见,如魏源的《老子本义》,上篇32章,下篇36章,共68章。

列举这些事实,是为了说明《道德经》本不分章,分章仅是阅读和传播的便宜之法,若见到不是81章的《道德经》,自然不必大惊小怪。如果对《道德经》的理解达到一定层级,完全不必拘泥于固有分章,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分章。其实,随着对《道德经》理解的不断深入,许多人都会发现,上一章与下一章的文气、义理往往圆融一气,难以切割。当然,初学者不建议采用不分章的方法阅读《道德经》。

众所周知,古书是没有句读(标点)的,因此,经书在流传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同的标点方式,从而产生了完全不同的阐释维度。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句就有两种标点:其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标点方式的不同导致意义的差异非常明显。又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句也有两种标点:其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两种标点方式不仅可以讲通,而且对读者理解大有裨益。因此,我们在阅读《道德经》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它的标点。当对《道德经》非常精熟之时,不妨把《道德经》所有的标点全部去掉,同时把《道德经》的分章也全部去掉,靠自己的领悟来解读《道德经》。根据古贤的读书之法,达到此种地步,始称“入门”。古人读书,最开始的功夫就是“明句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阅读《道德经》可以根据其目的和方式的差异大略分为两种——学人的读法:寻章摘句,强调训诂文字;通人的读法:不求甚解,强调得其真精神和大智慧。大体而言,总有一个从学人读法过渡到通人读法的过程。

对于中国古代的经典,有一个几乎全都实用的读法,即为记诵,就是将《道德经》五千言烂熟于心。唯有如此,老子的真精神和大智慧才会与读者交融渗透,“书”不记在自己的心里,终究是别人的。

《道德经》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理是无法讲授的,即使能讲出来,也未必能够领悟。那么,《道德经》的智慧在哪里?《道德经》的智慧即在《道德经》本身,如果能熟读成诵,蓄于内心、接于外物,便可不期自悟。

即使在当代社会,《道德经》也绝非一部冷冰冰的经典,而是有感情、有温度的,如果读经典能体会到文字外的道理,那才会有真正的收获。(新闻来源:中国教师报)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18-11-13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