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是县域教育的出口,对于维系公平且有质量的县域教育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部分县中都保持着相对不错的教育质量,一般来说如果县里能办好1到2所公办高中,参加高考的学生能每年比较稳定地考上清北等重点大学,同时还有比较好的特控上线率,当地群众就会对县中有期待和信任,家长不需要费尽心思地择校,县域社会总体的教育焦虑和教育竞争比较平缓,教育的民生属性真正得到体现。
然而,近十多年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县中普遍出现塌陷态势,直接表现就是在高考成绩上一蹶不振:不仅许多学校多年出不了清北生,甚至有些区县的学生连普通一本都考不上。
近年来,伴随省级超级中学“掐尖”,地市级重点高中无序吸纳县中生源的现象也愈加严重,市级成为吸纳县域优质生源的主要层级,却缺乏足够关注。事实上,地市级重点高中的行为不仅削弱了县中的生源基础,更破坏了“以县为主”的教育竞争层级与县中发展生态。这是近年来县域社会教育竞争与教育焦虑强度高度激化的根本原因。
地市级高中在发展压力下吸纳县中优质生源和师资
在过去几年内,各地的超级中学不仅在全省县中“掐走”尖子生,而且在周边的地市州抢夺生源,因此对地市级的优质高中发展带来不小冲击。调研发现,湖北省的黄冈、黄石、孝感以及天潜沔地区的高中生源被武汉市区学校虹吸,浙江省的湖州、金华等地级市生源则受杭州市区高中影响较大。为了摆脱和抵抗超级中学直接“掐尖”的影响,保留住本地区的优质生源和师资,尽量在高考竞争中保持成绩不滑坡,处于教育发展压力之下的地市级高中开始竞相模仿超级中学,向县中吸纳优质生源,集全市之力办好一所市中,将其打造为本市的教育工作亮点。结果,县中本就薄弱的资源基础被进一步挤压。
相较于省会超级中学,地市级高中“掐尖”有以下两点优势:
一是地级市高中与下面的县中在空间距离上相隔更近。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不错、孩子成绩较好的家长而言,如果在附近的地级市高中择校就读能有很大机会考取理想大学,那就不用舍近求远地送孩子去省会重点高中读书,这样一来可以就近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二来也可以节约一大笔陪读费用。因此,如果地级市高中教育质量不错并有意识地向县中“掐尖”时,优质生源更倾向留在本市就读,例如湖北西部的一些地市高中因为距离武汉比较远,许多优质生源就被市级高中所吸纳。
二是地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对辖区内每所县中的情况都相当熟悉。他们对应届尖子生和教学名师的情况尤其了解,给本市直属高中“掐尖”开政策口子的行政手段就很有力度。比如,中部某省一所地级市高中每年计划招生900名,可以从下面的10个区县各录取50名尖子生,即该校每年有500个学生来自县中。该市教育局副局长曾在一所县中担任校长,对本市初中生源极为了解,在每年招生期间,会给下面学校的校长打招呼,嘱咐他们不要截留好生源。另如,中部某地级市的两所著名高中每年招生人数2400人左右,其中有70%的生源来自下面县市。可见,当前不同地区地市级高中对县中优质生源的吸纳也很严重。
多赛道竞争继续扩大地级市中学的竞争优势
高考是我国最为重要也最受关注的考试选拔制度,以其严格的公平性和选拔性程序来指导高中教育实践。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除了极少数的国家专项、地方专项和高校专项计划以及特定类型的加分政策外,高校主要根据省内由高到低的成绩排名录取考生。这种高考制度通过形式上的简单、清晰保证了招生录取政策的公平性与合法性。
不过,近年来关于高考制度改革的讨论与实践也在同步进行,其中备受争议的就是学科竞赛保送、“强基计划”以及部分省份的“ 三位一体”招生。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清北在浙江省的招生计划中,竞赛保送占比12.57%,“强基计划”占比40.35%,而统招仅占比21.64%。如果从全国范围来看,这两所高校通过竞赛和“强基计划”途径招录的学生比例超过1/3。由此可见,多赛道竞争已成为跨入国内精英大学的必然趋势。然而,参与多赛道竞争意味着更大体量的资源投入和风险成本,显然县中缺乏能与地市级重点高中相抗衡的公共资源和经济实力基础。这是因为地级市财政实力相对雄厚,且在超级中学猛烈发展态势下,地市级政府纷纷觉醒,其支持市属高中发展的力度更大、手段更多,对县中生源和师资的虹吸作用也更明显。
例如,中部某地级市每年从财政单列几千万元的专项经费,支持市属高中的人才引进,提高教师待遇和绩效奖励,使得周边许多县中的骨干教师、备课组长甚至副校长都被这所市中挖走,其集体“裸辞”对县中学校造成不小冲击。此外,这所重点高中还大力投入学科竞赛,不仅花费百万年薪聘请金牌教练提高竞赛成绩,而且有组织地将有潜力的学生送到浙江的竞赛强校进行跟班培训。这对于学校和家庭而言都是很大一笔开支,正如该校校长所言,“一个清北生背后是20万,但一个竞赛金牌背后是200万”。显然,只有地级市以上的高中才有能力参与多赛道竞争,如此一来又继续巩固和扩大了这样的竞争优势。“以市为主”的教育竞争层级激化县域社会教育焦虑
在我国教育选拔评价体系、教育财政投入体制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省市优质高中通过不断吸纳县中的优质生源和师资,依托资本化的组织模式参与多赛道竞争,持续挤压县中原有的发展空间和教育资源存量,导致长期形成的“以县为主”的扁平竞争层级结构被打破,“以市为主”的集中竞争层级结构逐渐形成并固化。这极大激化了县域社会教育竞争与教育焦虑,并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后果及影响。县中与市中在教育质量上形成高考成绩“ 断裂带”,教育公平问题日渐凸显。调研发现,随着县中塌陷和市中崛起,二者在教育资源集中程度、教育质量以及高考成绩上出现严重分化。
云南某地级市高中的一本线录取率近90%,而该地级市下辖各县县中一本线录取率平均不超过15%,许多县中甚至只有5%左右。这表明,高中教育阶段的马太效应越发突出,即没有经济实力进入市中的学生就只能滞留在县中参与教育竞争,而县中日渐衰落的教育质量无法为这些普通家庭学生提供竞争机会,从而弱化了他们想要依靠教育实现阶层流动的可能。
县中为了突破自身困境应对市中的冲击和压力,只能继续强化应试导向。当县中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流失、自身发展空间持续被挤压、与市级高中的成绩差距越来越大时,县中会选择强化单一的应试目标,并在学生和学校管理上做出相应调整,集中表现在减少自习课时间而增加课业训练和考试频率,从而压缩学生休息、锻炼和发展个人兴趣的空间。这种极端应试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更难以改变县中目前所面临的窘境。
家庭教育焦虑激化,参与教育竞争的成本剧增。在过去,县中比较有质量,能够承接和回应县域大多数家庭的教育期待,个体家庭及学生参与基础教育阶段的竞争在县域范围内,竞争范围比较小、竞争层级比较适中,竞争强度和焦虑也就相对和缓。而当县中高考竞争失败,县域无法作为一个有效且稳定的竞争层级,那么有能力的家庭就会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到市里的高中、初中甚至小学,教育竞争层级就从县域升级到了市域,竞争强度就从相对和缓变为比较激烈。同时,家庭也要承担陪读、租房和购买市场教育服务等许多额外成本,教育的民生属性难以体现。
随着我国省会超级中学与地市级高中对县域优质教育资源的过度吸纳与垄断,高中阶段的教育竞争层级从“以县为主”转变为“以市为主”。这意味着只有进入市级的优质高中才有机会进入精英大学,教育竞争范围从县域提升到了市域,竞争成本从低成本变为高成本,竞争焦虑也从相对和缓变为比较激烈。因此,县中振兴的核心在于重建“以县为主”的教育竞争层级,将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竞争控制在县域范围内,同时遏制超级中学对名优大学录取机会的垄断,为社会大多数家庭及学生提供稳定、合理且公平有效的教育竞争层级。
作者:易卓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光明社教育家 20241030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