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共同体认知和归属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能够增强国民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还能够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因此,在教学中挖掘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子,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应当充分发挥高中语文教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中的作用。
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首先要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这类课文,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情感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民族团结进步的温暖力量。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精心选择方法,最大化发挥其价值。
多形式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对于民族团结进步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通过文本分析、背景资料介绍、相关影视资料共赏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内容。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将课文的主要情节、人物性格、事件背景等分解开来,让学生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自主挖掘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元素。
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从角色的视角出发,更直观地感受到民族团结进步的实际意义。例如,在教学《“探界者”钟扬》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扮演钟扬作为援藏干部和科研工作者参与国家建设的相关场景。这种体验式学习不仅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参与感,还能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同。
小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化对民族团结进步的认识。教师可以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分析课文中的一个方面,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交流观点,共同探讨课文中体现的民族团结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不仅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还能在合作中加深对民族团结进步的理解和认同。
在使用上述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让学生对民族团结进步的具体表现和实际意义形成更深刻的认识,教师还可以采取辅助措施,如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实际案例的讲解、开展校外的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学习活动等,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决定了中华儿女有共同的价值认同,是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基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塑造学生价值观的同时,为学生奠定共同的文化基础。高中语文教材里的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都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精选教材内容,强化文化认同。教师可以从教材中筛选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经典作品,并将其作为教学重点。例如,在《论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拓展讲解孔子对仁爱和礼仪的主张,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儒家思想,并体会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此外,可以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典作品的文化内涵。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传统文化对于学生来说,大多年代久远,教师需要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因此,教学中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方法,如多媒体教学、虚拟现实技术等,使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消除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隔阂感。
拓展课外活动,深化文化体验。学校可以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书法绘画比赛、文化讲座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或参加传统工艺制作活动,在动手操作中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例如,在教授《论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孔庙和聆听传统文化讲座,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深化对儒家文化的理解。
培育红色文化浸染出的家国情怀
红色文化涵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革命斗争历史、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革命理念和精神。它不仅代表着抗击侵略和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也成为中国人民在困境中团结奋斗的象征。这种团结自然也包括各民族的团结,可以说正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团结奋斗,为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积极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用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对于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价值。
深度解读红色经典文本。红色经典文本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队伍在艰难困苦中坚持理想、奋斗不息的真实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经典篇章进行深度解读,引导学生了解革命历史背景、人物故事以及背后的革命精神。例如,在讲解《红岩》时,教师可以详细分析书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革命经历以及革命精神,帮助学生从文学艺术角度理解红色文化的深层内涵。
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手段。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主题演讲。为了让演讲更有力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探究故事情节的历史背景及相关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学生在深入分析经典文本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得到红色文化的滋养。
利用影视作品延伸课文内容。红色影视作品生动再现了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教师可以将其引入教学,将影视作品的直观性和文学作品的深刻性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增强对红色文化的多维度理解和感知。
实地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包括革命纪念馆、遗址等。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学生能够深入学习革命历史知识、直观感受革命的艰辛。例如,学生在参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可以了解到毛泽东等革命领导人在艰难条件下开展游击战的历史背景及其战略意义。在现场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历史文献、实物展品等,引导学生直观、深入了解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和革命精神。实地教学还可以加入互动环节,如模拟演练、角色扮演等,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这种生动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也可以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
要真正用好以上教学方法,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加强红色教学资源的系统整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连贯性。同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升课堂的互动性和参与度。二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辩论赛、主题研讨等,激发学生的思考。三是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提升其对红色文化的解读能力和教学水平,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持续提升。
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策略,更好地发挥高中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戴平 单位: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一中学,夏名金单位系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东坪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