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陶行知教育思想:今天我们如何审视这笔财富的力量?

  

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著名口号,被毛泽东和宋庆龄等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万世师表”。

今年是陶行知诞辰130周年,在此,几位教育界专家也在这里带大家重温陶行知为我国教育创造的价值,思考当下教育所要做出的改变。

以下为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写下的《陶行知教育思想:今天我们如何审视这笔财富的力量?》一文原文。

  

上个世纪3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的教育实验,给上海乃至整个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那段岁月,陶行知先生以赤忱的报国之心和对真理不懈追求的探索精神,创造了扎根中国大地,直面社会现实,致力变革教育的生动实践,既把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实践推向了一个巅峰,又向全社会宣昭了教育应该担负起争取大众觉醒和中华民族解放的崇高历史使命。今天,常念这份沉甸甸的思想与实践遗产,依然令人十分敬佩!

经典的教育思想,总是经得起时代考验。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是这样,对于今天基础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仍然具有十分现实的借鉴意义。我们知道“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

今天,当我们把“体验性”作为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来探索时,你会发现这一方法论仍然具有生命力。特别是在学习方式变革中,我们力图通过体验——即有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将不仅仅局限于认知、理性范畴,可以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当前在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线的课程改革中,一是强调身体性参与。因为学生的学习不仅仅要用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也就是要用自己整个身体去感知、去亲历,用自己全部心灵去感悟、去建构。这不仅仅是知识理解的需要,更加是让学习真正能够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二是要重视直接经验。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和生活实际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掘“童心”和“童趣”在学习中的价值,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过程。要把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和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融合和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才能成为学生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让学习保持真正的教育意义和人的发展价值。

经典的教育思想,总是自然而然地遵循着知行合一。

陶行知先生是提出者,也是践行者。他提出,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者应“以学生之乐而乐,以学生之忧而忧”;提出教师要有同理心,要具备“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天地。在陶行知先生的论述和实践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他是怎么看待学生,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的。

在上海基础教育30多年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始终把倡导新的学生观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强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是完整而独特的人,珍视其独特性是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断强调,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关心爱护和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这些都是与陶行知先生“教师要有同理心,要具备‘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天地”相一致的具体要求。但说实话,还没有完全像陶行知那样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我们在理念上已达成共识,接下来需要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信念。

经典的教育思想,总是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抓手很实,开掘却可以很深。

陶行知先生就是这样,抓住师生的教学关系这个入口,持续深入。他强调,教师若不肯向学生虚心请教,便不会知道他的环境、能力、需要,那么,教师就不能教导他。陶行知的这个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改,我们坚持倡导建立新的教学关系就是对陶行知思想继承中的发展。倡导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使教学充满情趣和活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学已经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迭加,是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课改倡导的这种交互式的教学关系,意味着人人参与和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的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今天我们重温陶行知先生的学说和实践成果,思考当下的教育改革,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大凡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改革,不论历史和现实都有一种追求教育本质的磁性和血脉相承的接续。

  

作者:尹后庆

文章来源: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微信公众号“第一教育2021-10-13发布(图片有删减)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1-12-20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