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舞动千年的“无为鱼灯”,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祈福来年风调雨顺;
听,那婉转悠扬的“无为民歌”,正在校园上空盘旋,谱写出生产劳动场景和田园风光;
赏,那若隐若现的“无为剔墨纱灯”,一笔一画都是文化传递,让你领略传统艺术的极致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智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年来,安徽芜湖电缆工业学校在学生社团中广泛推广非遗文化,不仅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更让古老的技艺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延续民族文化血脉。
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芜湖电缆工业学校引进“无为鱼灯”(国家级非遗)、“无为剔墨纱灯”(省级非遗)、“无为民歌”(省级非遗)、“无为庐剧”(市级非遗)等各类非遗项目,聘请非遗传承人作为社团指导教师,每周三下午全校开展社团活动,并定为学校“社团活动日”。通过面对面交流与手把手传授,让学生亲身体验非遗的魅力与精髓,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同时,社团积极组织各类非遗活动,如展览、比赛、文化节等,特别是学校组织的“职业体验日”活动,让中小学生走进职业学校,感受职教魅力。社团学生和中小学生们在一起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心得与感悟。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还能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非遗传承氛围,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此外,融媒体社团学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短视频、直播、DIY体验等,让学生社团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通过网络平台,展示社团活动的精彩瞬间,分享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让更多人了解非遗、关注非遗,使古老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非遗传承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工程,让非遗在学生社团中“活”起来,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绽放光彩,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向世界。
作者:程榕娟
文章来源:学习强国/全国学习平台展播/安徽学习平台/教育安徽/2025-01-08(转载时图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