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教委发布《关于推进本市紧密型学区和集团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两轮创建,加强紧密型学区、集团建设,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目前,上海已建设学区、集团190个,覆盖7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形成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格局。
近年来,学区或集团已成为地区推进教育优质均衡的重要抓手,除上海外,北京、天津、温州等城市也纷纷出台了配套文件。本期,周刊聚焦紧密型学区的发展路径做一讨论,欢迎大家的参与。
——编者
近年来,学区建设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领域提升区域办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抓手。从实践来看,不少地区都已经建立了大面积、多学校参与的学区或集团。下一步,就是要在学区广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紧密型建设,形成组织更紧密、师资安排更紧密、教科研更紧密、评价更紧密、培养方式更紧密的学区,办出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这既是促进学区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提升百姓优质义务教育获得感的重要举措。
以政府驱动为主导
加快紧密型学区建设
紧密型学区建设需要政府的引导、支持与保障。一方面,教育公平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紧密型学区建设是政府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学区内的中小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学校,需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为学区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首先,充分发挥政府的核心领导作用,自上而下地高位推动改革走向纵深。以上海市为例,教委建立紧密型学区建设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市教委基础教育处承担,统筹协调推进紧密型学区建设工作。整合各类行政资源,定期研讨紧密型学区建设的成效及体制机制障碍,研究问题解决方案,深入推进紧密型学区建设。
其次,优化区域教育资源布局,提升学区效率。强行将相距较近的学校划为一个学区,其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紧密型学区建设要求各区依据行政区划、人口布局、优质资源分布等因素,结合已有的学区分布,进一步优化学区布局。
那些学校数量本就稀少的郊区,以小型学区为主,成员校基本涵盖了区域内的所有学校,不宜再进行重新划分。而学校数量较多的市中心区域,可综合考虑各校的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和空间分布,以优质校为中心,在其周围领域寻找距离适宜的薄弱学校共同建立学区,通过小范围内紧密的资源共享逐步促进更大范围内的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最后,为推进紧密型学区建设,需要建立并完善一系列配套性的保障制度。建立专门的学区经费使用管理制度。拿出专项经费支持紧密型学区建设,重点用于学区整体办学所需要的课程建设、场地设施、专业资源引入、展示交流等项目支出。
适度倾斜性的奖励支持制度。如各区在区域范围内,统筹解决紧密型学区创建所需编制。在评定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等职称、荣誉时,向学区内经常性流动、承担带教任务的教师倾斜。
建立捆绑考核的学区评价制度。评价内容上,把每一所学校的发展进步作为对牵头校校长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把参与学区共建作为对其他成员校校长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赋予学区相应的考核评价建议权,有条件的区可赋权牵头校对其他成员校进行年度考核。同时,建立可量化的评价指标,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
例如,上海市文件规定,同学段学区每年教师交流轮岗人数应达到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20%,跨学段学区每年教师交流轮岗人数应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5%,其中骨干教师比例均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
对学校推进紧密型学区建设工作的考核比重。强调以评估结果作为学区改进提升、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作为命名区级紧密型学区和市级示范性学区的依据。
以紧密型学区为载体
推动教育管理模式变革
学区是对现有教育组织结构的一种调整和优化,是以学区为单位进行自主配置教育资源、自主办学的小型教育“自治区”。长期来看,紧密型学区应以学区为载体,逐渐推动教育组织管理模式变革,实现从学校联盟性质的办学向更加全面的学区制度变迁,充分发挥学区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要建立并完善学区章程,强化学区作为一个组织的职能。学区章程基本内容应该包括内部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学区与家庭及社区的关系等,特别要细化学区资产如何借入借出、学区共享课程的设置、学区专项经费的管理使用等方面的内容,实现学区内部的依法治教。
其次,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给予学区更多的管理自主权。学区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试验区,应在人事管理、资源配置、课程设置等方面获得一定的自主权,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为教育治理方式的作用。可根据学区的绩效表现给予不同程度的自主权。对那些办学水平突出、校际发展均衡的学区可赋予较多的自主权,以建立更加紧密的学区组织。
同时,尊重校长、教师、受教育者等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健全学区内部民主制度。学区建设中,强调加强学区干部队伍建设,提任或转任学区成员校校长应事先听取学区牵头校的意见。学区内骨干教师的柔性流动机制、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等关于学区发展的各项重要决议都要事先征求家长意见。
学区各成员校应切实关心参与学区活动教职工们的物质需求,力所能及地解决好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等问题。通过新闻媒介加以宣传,扩大学区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成员校的归属感。
以成员校关系为抓手
形成愈发凝聚的学区文化
紧密型学区的建设离不开学区内部各成员校的通力协作,需要激发各成员校的活力,实现管理、师资、课程、文化上的互通互融。
首先,完善学区内部的信任机制。建立维护成员校信任的学区制度环境,进一步细化各项主体行为规则,对于学区内部的欺诈行为,尤其是涉及资源共享方面的不合作、违约等行为,必须予以惩戒,必要时可以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反映。这一方面是提升学区绩效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也是为学生做出诚实守信教育的表率。
其次,建立高效的学区沟通机制。一是丰富沟通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教学研讨会、亲子运动会等各种方式,建立更多的交流机会。除了让成员校的领导和教师相互交流教学管理方面的经验,更要让成员校的学生、家长交流互动、增进彼此了解。二是指定专人处理学区内部的协调事宜,将学区内的沟通协调任务落实到具体的个人,由其具体负责建立沟通渠道、定期或不定期地与成员校开展沟通、处理学区纠纷、监督各方行为等。
最后,强调学区品牌文化建设。学区品牌是成员校师资配置、学生素质、教学质量、服务水平等各方面的综合,是学区紧密程度的重要标志,能提升学区各校对优质师资和优质生源的吸引力。
通过共建名校长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流动站、骨干教师研修共同体等方式,促进学区内干部教师专业发展、素质提升;通过建立学生活动、家庭教育指导、课后服务联合运作机制,整体提升学区学生成长和家校合作的水平;通过学区品牌的创建与优化,吸引更多社会组织的加入及经费的支持。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