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校园掠影
  

让各民族大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

“56个民族56支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直用“一家人”的情感夯实民族团结的感情基础,让各民族大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

加强党建:促思想先行

“来到大学,我最大的转变就是在‘红鹰’训练营的教育培养下,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生长在新疆博乐的维吾尔族学生依帕拉·艾尼瓦尔自豪地说。

依帕拉口中的“红鹰”训练营,是学校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着力培养一批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骨干,在今后能成为民族地区建设发展栋梁之材的一项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的创新举措。

18岁之前,依帕拉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三年前,带着懵懂与想象,她只身一人历经4000多公里的车程,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

依帕拉的父亲是当地一位驻村干部,父亲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与热爱一直潜移默化影响着依帕拉。刚来到学校,勤奋好学、要求进步的依帕拉积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但由于学习成绩的原因没能如愿。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发展问题,学校成立了学习能力发展中心,聘请相关教师和高年级优秀学生提供“N+1”学业发展帮扶。同时聘请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家教授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为大家详细解读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通过在‘红鹰’训练营的党课培训,让我明白了入党到底是为什么!”2018年11月23日,刚刚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的柯尔克孜族大四学生古丽米热·艾尔肯兴奋地说,“以前入党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通过训练营学习,才真正明白入党就是要尽全力做各方面的表率,走上工作岗位后,更要以党员的高标准,对自己严要求。”

近三年,学校共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入党积极分子700余人,发展吸收少数民族学生党员162人,其中发展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党员19人。先后有3名维吾尔族学生党员因综合表现突出,被其他高校选聘为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

实践考察:让视野开阔

“这是我第一次去北京,不到5点,我们就去了天安门广场,在雄壮的国歌声中,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们连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生怕错过那激动人心的两分零七秒。”说起2018年11月举办的“拥抱中华悠久历史文化,感受改革开放光辉成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哈萨克族女生灭列·马达尼牙提仍然激动不已。

同为哈萨克族的阿依加娜尔看到了学姐灭列的朋友圈,被里面正能量满满、丰富多彩的活动深深吸引,还在预科阶段的她已经开始摩拳擦掌,期待着自己也能通过训练营的培养锻炼,为民族地区的沟通作贡献。

在北京的四天时间里,学生们参观了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北京大学等高校。实地参观让大家切身感受到了改革开放40年来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也激励自己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要求。

“红鹰”训练营还组织学生们赴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扶眉战役纪念馆等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同行的学生基本都是第一次来到红色革命圣地,维吾尔族学生满素尔·阿不拉江认为,在革命老区进行的实地学习,虽然与之前的书本学习内容相同,但感受却是不能比的。他真心体会到当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也明白了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今后的我不仅要好好学习延安精神,还要把它带回家乡,带动身边人共同学习。”这个来自新疆塔城的小伙子坚定地说。

四位一体:引众鹰同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多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223名,占学生总数的7.4%,分别来自新疆、西藏、宁夏、广西、贵州等省和自治区的42个少数民族。为了让这些孩子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学校党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逐步构建了“条件保障、教育引领、管理服务、拔尖培优”四位一体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模式,努力为祖国边疆和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更多政治可靠、素质过硬的少数民族优秀人才。

刚来到学校的维吾尔族学生阿力米日,本想着不会遇到少数民族教师,特别是本民族的教师。但令她意外的是,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环境,学校专门选聘维吾尔族辅导员老师共同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熟悉的乡音、亲切的关怀,令离家千里的她倍感温暖。

除了配备少数民族辅导员、设立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机构,学校还专门成立了少数民族学生团工委,并由少数民族辅导员担任团工委书记。

“遇到任何问题,我都第一时间去找团工委书记艾孜买提·艾尔肯老师,他像大哥哥一样,帮我解决困惑。”古丽米热开心地说。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校还设立了专门的困难补助金和奖学金。“虽然我的学习成绩没有班上汉族同学好,但是我通过努力,也多次获得了专门奖学金。”藏族女孩普赤对此十分荣耀。

除了学习和思想上的关心,学校也很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活动,已经连续四年举办“民族文化节”。“在这个活动中,各民族的同学都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民族风俗,这样也更加利于各民族同学在学校的交往、交流、交融。”来自蒙古族的佟佳骏说道。

孩子在学校到底怎么样,是千里之外家长最为牵挂的。学校从2016年开始便开展了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家访活动。“我爸爸妈妈虽然不大会讲汉语,可当学校老师两次来到我家,他们都特别高兴。老师告知他们我在学校的表现,家人对我更加放心了。”藏族女生拉姆充满成就感地说。

民族团结,大爱情深,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和培养措施的落实,有力促进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用长期以来的“大爱”情怀关心呵护着少数民族学生,让一群群“红鹰”如燎原的星星之火带动更多雄鹰,一起成长为民族地区建设发展的栋梁之材。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19-03-26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