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中国学生而言,去非洲留学,一定是个很荒唐的想法,南非也不例外。实际上,南非是一个去之前不愿意动身,去之后亦不愿意动身的地方。
出发前纠结郁闷,到达后别有一番景象
当初,得知我要去南非留学,身边几乎没有人为我高兴。其间,收到最多的嘱托是“吃饱、防晒、注意安全”等,甚至还遭遇了同情,被朋友劝别去了。受各方面影响,虽然签证早已办理妥当,可我还赖在学校没有出发,而且没有尽快出行的打算。导师了解情况后,告知我留学生活将是一段难得的人生体验。导师曾在尼日利亚和塞内加尔做过高级访问学者,对非洲比较了解,但并没有为我描绘非洲的景象,只是从学术研究的需求角度叮嘱我该怎么做。在拿到邀请函之前,我虽然对要前往的南非曼德拉都市大学有所了解,但还是感到不安和不确定。然而,尽管极不情愿且懵懵懂懂,我还是踏上了飞往南非的飞机。
“这和咱们国家没有太大区别,建得挺好。”当飞机停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机场,传来旁边中国同胞的评论声。看来许多人和我一样,是怀着“忐忑”的心奔赴南非的。到了曼德拉都市大学所在地伊丽莎白港后,蓝色占据了整个脑海,不知是大海映蓝了天空,还是天空映蓝了大海。伊丽莎白(简称“PE”)其实早已改名为曼德拉市,但当地人还是习惯旧称。初到南非,天气不是很热,港口海风习习,路上行人稀疏,汽车遇行人礼让,黑人较为常见但并不显得瘦弱单薄。小巴士时有穿梭,售票员将头伸出窗外喊着带有科萨语口音的英语,凭常识应该是某线路目的地。为了保险起见,我刚出机场便打了的士,赶到学校才发现是周末,校园里连个人影儿都难寻,出租车司机友好地询问我的打算并表示愿意提供帮助。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来自赞比亚的热心留学生曼多(Mando),接下来的许多事情顺利了不少。他替我联系住处和国际教育学院负责人,并教我如何点餐和计算小费。在举目无亲、茫然困顿之时,他的帮助使我安下心来。
生活、学习备受关照,但坚持守好心里的土地
在后续的生活、学习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像曼多一样的非洲朋友的帮助,也得到了一些白人的理解和认同。公寓管理处的白人经理马迪(Madi)在我连续三次用坏烧水壶后,仍能面带微笑地替我更换烧水壶。来自尼日利亚的依日阿(Isah)博士不厌其烦地多次带我报到注册,来自津巴布韦的塔法扎瓦(Tafazawa)博士为帮助我购买书籍资料,放下自己手头事情陪我奔波了近3天时间。诸如此类的帮助不胜枚举。
在南非留学过程中,我与来自刚果、埃塞俄比亚、马里、布隆迪等国家各学科的博士生有很多的交流,为许多问题的认识(不止于学术研究)注入了新的视角。只要融入国际友人的圈子,就不会成为别人眼中的“他者”,出行有人相伴,还给生活、学习增添了不少乐趣。实际上,在南非最美好的时光,是与非洲朋友分享中国发展的故事。许多非洲朋友急切地想了解中国崛起的奇迹,可看到的大部分信息却是西方国家带有偏见的报道。
在我即将回国时,有些非洲朋友提前好几天来向我道别。有合影留念,有平淡的话别,有真诚的祝福,还有人为我虔诚地祈祷。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平日与我意见相左、争论最多的克里斯宾(Crispin)恳请我回国后向来华留学的非洲学生了解我国对非招生政策,他想让自己的妹妹来华留学,真所谓“不打不相识”。同他国留学生交往,必然存在文化差异甚或信仰冲突,守住自己的观点和底线很重要,这样才能赢得他人尊重且能将事理越辩越明晰,并最终达成共识。
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南非做法或可借鉴
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家。实现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生目的国的宏愿,南非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地方。
首先,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体系。在曼德拉都市大学留学生公寓,厨房与卧室用品一应俱全,每天24小时热水供应,每周有人打扫卫生和换洗床单。这样的服务给人以家的温馨。斯坦林布什大学交换研究生罗特恩都(Lotowndo)告诉我,南非许多大学都有相应的设施和服务,而来自布隆迪的留学生克里斯宾说自己硕士毕业后选择继续留在南非读博就是出于便利服务考虑。
其次,强化教授责任意识。学生的口碑是未来生源的保障,曼德拉都市大学教授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即便已经工作十多年了,我还是被当做学生一样严格要求。我与南非导师相约每周在超市大厅见面,聊读书及研修计划和进展,后来改为两天见面一次,及时反馈研究进展并对论文进行修改。
再其次,推动企业参与教育,促进资助形式多样化。南非许多研究生的资助者都是企业,有力保障了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有些研究生申请到多份资助,每月可高达1.2万兰特(相当于6000多元人民币),部分资助者为确保经费用于科研和学习而将资金转到指定卡上,仅用于购买学习资料。
虽然南非不能代表非洲大陆,但毕竟有很多的共性。对于中国学生而言,留学非洲不失为一种新的选择。正如马里驻广州副总领事布巴卡尔所言:“其实非洲和中国一样,也处于非常迅猛的发展阶段。”(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