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吸引我们的动画片是《聪明的一休》。一休总是在一声声“不要着急,休息,休息一会儿”的静坐中,闪出智慧的火花,化困难与无形。今天,孩子们喜欢看《熊出没》,里面的光头强总是脾气暴躁,风风火火,像猴子一样乱蹦乱跳,结果什么计划都落空。这让我想到,一个教师做事快并不一定意味着做得好,也并不一定有智慧。
如今的社会存在很多急功近利的现象,一些表面上美其名曰的“高效”,实则在扼杀自然生长的过程,违背了自然规律。长此以往,很多人可能就失去了耐心和忍耐的高贵品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也不免受到影响,产生焦虑急躁情绪,凡事追求速成。时值新学期开学之际,将自己的思考与各位同仁共勉。
其一,博览群书,防止焦虑。眼下,很多教师似乎有一种焦虑情绪,急着出名、急着晋级。人生短暂,当然要只争朝夕,但成败绝不能只看朝夕,有些事情只能慢慢来,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更何况教育容不得快马加鞭,它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这就好比故宫修复古建筑和文物,绝不能一味催工期。工匠精神、绣花功夫的背后便是慢工出细活。
防止焦虑的良药是读书。教师提升文化修养,读书是一条捷径。如果教师没有甘于寂寞、安于清贫、锐意求索的心志,置身于物欲炽烈、思想浮躁的时代之中,实难坚守三尺讲台。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书籍和个人藏书,对教师来说有如空气般重要。”可以说,善于读书就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成长的助推器。
其二,勤于思考,防止职业倦怠。走进学校,常听到一些教师把“烦死了”“没意思”“无所谓”挂在嘴上。有的教师工作很随意,对职业缺乏持久热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应该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师职业倦怠期,一些人常常怨天怨地、牢骚满腹。倦怠是精气神的流失,会让人变得抑郁和冷漠,这是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反思是倦怠的“克星”。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大部分教师都有课前的精心设计,却少了课后的反思,一节课下课就是结束,而忘记了一节课的终点就是下一节课的起点。所以,不能像名师一样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其实每个人都有超越自我的经验,在幼儿期,没有人逼你学走路,却试着自己站立,不断跌倒,不断站起,不断走步,终于能从爬的阶段进入走的阶段。然后对走也不满足,又要学习跑。问题是为什么能跑、能跳、能写之后,原先所具有的不断超越自己的冲劲,竟然慢慢消失了呢?或许是人有了谋生的能力后,就少了继续超越的想法。时下很多教师能教育当成谋生手段,只有少数的教师只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不断超越,超越有限的自我。正如徐斌老师所说:“人生的坐标自己描画。一切幸运,都在我们自己的把握中。”
其三,勤写作促升华,防止固步自封。现在,老虎屁股摸不得的教师不在少数,折射出来的是一些教师身上骄、娇二气越来越重。出了一点成绩便沾沾自喜、忘乎所以;有了一点贡献就评功摆好、自我吹嘘,变得飘飘然。有的教师则吃不了苦、受不了罪、忍不了委屈、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抗击打能力越来越弱。骄兵必败,娇兵必夭。骄、娇二气是惯出来的、宠出来的。如今不少教师习惯生活在顺境中,听到的都是恭维声、吹捧话,自我意识膨胀,听到一点不同的意见、反对的声音、批评的话语,就反弹得厉害。人生好比赛场,要经得起嘘声的考验,扛得起喝倒彩的压力,不能只当“顺风耳”,得学会到大风大浪中去冲浪,到逼得自己到没退路的环境中去搏杀,人生之树才会向着阳光健康顽强地生长。
只要静下心来,拿出一点时间,想想课堂、学生,一些场景就会浮现眼前,一些话语就会脱口而出,把这些话写下来,就是最真实、最有温度的教育生活。因为,写作是我们自身教育实践的总结和反思,是对教育现象与规律的观察与思索,是对自身教育行为积淀后的升华。对于教师来说,仅有忙碌中前行的脚步是不够的,还需要多思慎行,用思辨之后的思想火花来指引自己前行的方向。(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