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校园掠影
  

给学生分班咋还成了烦恼?


招生季、开学季往往也是中小学校长的“血压升高季”:各路人等纷纷打电话、约见面,所说事项,多是希望对自家或亲友家的孩子在就学方面“照顾照顾”。于是,一些不堪其扰的校长想出了绝招:玩“消失”,电话统统不接,短信、微信一概不回,有的连QQ签名都改成“闭关勿扰,失联勿忧”。

家长和校长,一个追,一个躲,俨然玩起了“猫鼠游戏”,令人哭笑不得。“游戏”玩了多年,内容不断升级:以前主要是孩子的“入学”问题,如今更是细化到了“分班”层面。近几年,随着就近入学政策的全面实行,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推进,中小学择校热明显降温,家长们的入学焦虑得到很大纾解。但是,即便已经把孩子送进了心仪的学校,部分家长仍不满足,进一步把眼睛盯向了所谓的好班级。其实,多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义务教育学段不得分快慢班、重点班,但个别家长就是不信,有的还“神通广大”,点名要进入某个教师所在的班级。

如果说“择校的本质是择师”,“择班”的本质其实也是“择师”。家长对名师的追求可以理解,但学校里最有名气的教师永远只有那么几个,如果所有家长都点名要让孩子进入某几个教师甚至某一个教师所在的班级,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还如何维护?这次满足了部分家长选择教师的要求,下一步有的家长还要求选择孩子在教室里的座位,又该怎么办?这不仅是给学校管理者出难题,也是对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干涉。

一些校长面对家长们的种种要求,无奈之下选择玩“消失”,也是为了避免学校的正常教学被人情、权钱等因素干扰。但一味靠“躲”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正途,如果不能确立一套让家长们普遍信服的分班方案,“猫鼠游戏”恐怕年年都要玩下去。

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新生报名时通常会编一个序号,再参考男女比例进行分班,以达到班级整体均衡。一些地方的学校曾尝试根据面谈情况,采取“蛇形分班”“性格平衡分班”等,但争议不断。无奈之下,有的学校干脆取消了面谈,采用最简单的分班方案:随机抓阄,现场录入,当天张榜。公平倒是公平了,分班的科学性、平衡性有时又难以保证。

要让家长对分班放心、认可,同时保证分班的科学性、平衡性,学校首先要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介入空间,避免把分班的决定权交给某个校领导或班主任。这乍一看好像削弱了部分学校管理者的“权力”,但在现实情境下,其实是在帮他们减少烦恼。

接下来,学校应在不违背教育部门政策的前提下,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分班方案。方案设计过程中,可以征求家长们的合理化建议,并要得到家长群体的认可。有了一套成熟的分班制度,在分班时让制度说话,而不是让某个人或某些人说话,“阳光分班”才能成为现实。如此一来,学校管理者方可不再为此苦恼,家长们也可以不必再为孩子分班而焦虑。(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7-08-23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