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事业历来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3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巴黎爱丽舍宫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谈时着重指出,今年是一个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年份,要共同办好中法建交55周年和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0周年纪念活动。
以周恩来、邓小平为代表的留法勤工俭学生促成中法率先打破冷战藩篱,实现历史性握手,更为建国大业以及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下不朽功勋。习近平主席此次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充分展现党和国家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和不忘初心的使命感来重视与发展留学事业。
追逐尚俭乐学之旅
20世纪初叶,尚俭乐学在旅欧华工中蔚然成风。一战爆发加剧欧洲人力匮乏困境,赴欧华工数量猛增。华工学校学员“皆以勤工之积储,为求学之资斧”。
这股风尚的推动者是晚清重臣李鸿藻之子李石曾。他认为,“泰西诸国各有专长,而发明斯理之毅力,与各类学问之博通,均以法人为最著”。鉴于孙中山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深受法国大革命以及法国启蒙思想的濡染,1912年4月,李石曾等同盟会元老在京发起留法俭学会,提倡“苦学”,由“输世界文明于国内”而“改良社会”。
1915年6月,以“勤于做工,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为宗旨,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旅法归国学人组建留法勤工俭学会,在各地广设预备学校,“发展中法两国交通,尤重以法国科学与精神之教育,图中国道德、知识经济之发展”,如最早开办的保定高阳县布里留法工艺学校、保定育德中学(今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附设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
各方民间力量竞相宣介并招募学生。因主张同志“应该散于世界各处去考察”,毛泽东倡议成立的新民学会尤为踊跃。一战终结后,“劳工神圣”响彻神州,工读主义风靡华夏,自1919年3月17日首艘载有留法勤工俭学生的邮轮从上海启航,两年间,先后20批1600多人赴法勤工俭学。生源来自19个省份,湘籍青年占1/5,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开女性勤工俭学之先声。时年54岁的湘籍女子葛健豪携子女蔡和森、蔡畅以及未来媳婿向警予、李富春一并留法,被誉为“中国女界之创举”。对于毛泽东,“留学或做事”受制时局而两难全,所以“应该受一种合宜的分配”。新民学会会员74人,赴法勤工俭学者便有19人。选择留守国内做事的毛泽东平生首度抵沪,只为送别赴法新民学会会员,之后又三度来沪为三批赴法勤工俭学生饯行。
点燃理想信念之旅
留学,是一场点燃理想信念之旅。周恩来深信“社会主义之不可侮,实已成了必然的趋势”,并深感“社会革命潮流东向,吾国又何能免”,遂于1921年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介绍留德学子朱德入党。自此,周恩来“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蔡和森“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著作,“觉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并在书信中向毛泽东系统地阐释。
1920年7月,蔡和森召集留法勤工俭学生举行蒙达尼会议,第一次提出建立名为“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及其理论基础。在建党史上,身处中法两国的毛蔡“二子”(杨昌济语)协力建党堪比“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员邓小平“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了70多年”。以42岁年龄赴法勤工俭学的徐特立感慨道:“自余观之,皆系自己抱负有远大希望,实为吾国造平等自由之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在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生欢送会上,吴玉章阐明留法初衷:“现在世界的新思想、新科学及此次世界和平会议,皆在法国,诸君前往,不但能学得物质上文明,并可养成高尚的理想,将来归国,以贡献于吾国社会,必能为社会开一新纪元,其功业自不可限量。”
为追寻救国救民真理,勤工俭学生“走东海,南海,红海,地中海;一处处的浪卷涛涌,送你到自由故乡的法兰西海岸”,周恩来如是说。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留学人员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磅礴的青春力量。
砥砺斗争精神之旅
留学,是一场砥砺斗争精神之旅。旅法华工“以工兼学”,即“作工之暇授以普通知识”(周恩来语)。与之相比,勤工俭学生的“勤于做工”,所做的实为苦力,且时长如同全职。赵世炎被冠以“黄昏之贼”的谑称,就是因为他只能映着工后的晚霞勤学马克思主义著作。陈毅直言不讳道,“法国的工厂生活,是寄在资本制度的下面,不容工学者有发展的余地,尝感着一种迫我同化的压力”,进而视“欧洲资本界”为“罪恶的渊薮”。
2014年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以元首身份访法,首站即奔赴里昂参观里昂中法大学旧址并为该校历史博物馆揭幕,面对陈毅当年的考勤登记表,睹物思人,思绪万千。赴法勤工俭学赐予这群刚刚接受五四运动洗礼的热血青年以开辟海外战场的良机:反对北洋军阀剥夺其生存权与求学权的斗争,反对法国秘密借款北洋军阀打内战的斗争,反对里昂中法大学特权化的斗争。周恩来均撰文如实向国内媒体披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需要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留法勤工俭学生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斗争,“争回里大”运动最为轰轰烈烈。蔡和森、陈毅等104名勤工俭学生虽遭强制遣送回国,却“在火热的斗争中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正如毛泽东所言,留学犹如开辟阵地,“最好是一个人或几个人担任去开辟一个方面”,且“各方面的‘阵’”“都应该有去打先锋的人”。周恩来曾说,“没播革命的种子”,岂能“盼共产花开”;“梦想赤色的旗儿飞扬”,岂能“不用血来染他”。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留学人员要加强斗争历练,增强斗争本领,永葆斗争精神,尤其与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分裂主义、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展开坚决斗争,在一棒接一棒的接续斗争中成长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弘扬天下大道之旅
留学,是一场弘扬天下大道之旅。睁眼看世界,既为中华谋复兴,亦为天下谋大同。留法勤工俭学一方面力促中华民族“以世界大势律中国”(蔡和森语),另一方面激励中华民族把“眼光终须放到全世界上来”,共同分担“全世界无产阶级为创造新社会所共负的艰难责任”(周恩来语)。
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开篇便以四个“历史不会忘记”铺展一幅纵横百年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瑰丽画卷,明确留学事业初心之所在。正是当年留法勤工俭学生邓小平1978年毅然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并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开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与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也正是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同年作出扩大派遣留学生的战略决策,推动形成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领域最多、范围最广的留学潮和归国热。
今天,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互为激荡,历来和世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中国人民更须秉持天下为公,既要筑牢互信的“堤坝”,也要树立理想的“灯塔”。
留学人员堪称中外人文交流的天然使者。中法人文交流恰似一股股涓涓细流,汇聚成中法友谊的江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里昂中法大学承载的中法友好精神一定会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3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巴黎举办《百年丰碑》雕塑揭幕式、《留法百年》纪录片首映式、勤工俭学图片展开幕式,再现百年伟绩,以期牢记历史使命。身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留学人员要踏着革命先辈负笈求学的足迹,肩负“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神圣使命,续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索我理想之中华”奋斗史。
(作者:俞可 沈慧俊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