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1878-1965),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代表作品有《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新大陆之教育》《东南洋之新教育》。
作为一位杰出的职业教育家,抱着职业教育救国的伟大理想,黄炎培1917年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他当之无愧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职业教育发展可想而知。如何在艰难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职业教育?在《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一文中,黄炎培给出了答案,“以我八、九年的经验,很想武断地提出三句话,就是(1)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2)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3)只从工农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其中可以看出他的过人见解,即职业教育单凭学校、教育界本身、工农职业界是无法发展的。
“社会是整个的。不和别部分联络,这部分休想办得好。”这就非常明确地看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要义之一就是办职业教育关键还得靠全社会总动员,才能够办得了、办得好。用他的话说:“办职业教育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沟通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社会运动。”而在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职业教育运动中,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政府,这一点从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就可得到印证。比如,在“九·一八”事变之后,黄炎培不仅自己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而且在职业教育中响应政府号召,提倡抗日救亡、救亡图存为主题的职业教育。在他的推动下,职业教育实践活动范围日渐扩大,呈现出由学校而社会、由城市而农村的发展局面。
黄炎培发现仅仅依靠社会各界开展职业教育运动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全社会真正动起来,还得依靠政府出面,所以中华职业教育社适时提出“政教合一”的主张。即政府要与职业教育沟通,与一般平民教育开展合作,开展平民职业教育;政府要主导农村地区的乡村职业教育实验,建立农村职业教育改进试验区;把工作重心从原来的主要办理职业学校向办理职业补习教育转变;特别是提倡办理运作资金比较小、学习周期比较短、社会需求量比较大,且能够单独经营而有职业教育价值的职业学校,以适应抗战期间劳苦大众对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
长期以来,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身份地位之争是教育史上的老话题,究竟谁是正统,谁是偏系,历来就争论不休。针对这个教育话题,黄炎培主张一个观点,即只有普通教育的大发展,才能够促进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并且,他在大职业教育主义中明确提出“推广职业教育”“改良职业教育”“改良普通教育,为适应职业之准备”等三大主张。
1905年,黄炎培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中明确提出,当时小学教育已不适应社会需求,因此要改革。1914年,他在担任江苏省教育会常任干事期间,以上海《申报》记者的身份,对安徽、江西、浙江、山东、河北等省的教育进行实地考察,发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节的现象还比较严重。随后,他专门参加了游美实业团,在观摩美国实业发展以及支撑实业的相应职业教育体系后,感叹道:“观其职业教育之成绩,益觉我国教育之亟宜改革。”他认为,要破除普通教育优越感,鼓励普通教育渗透职业教育,树立职业教育信心勇气,并构建改造普通教育的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训练——职业补习环环相扣的大职业教育发展的运行机制,将职业教育理念贯穿于普通教育的各级学校与各个阶段。黄炎培还进一步提出,改革普通学校课堂教学方法如下: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在普通教育的小学阶段,主要开展以职业陶冶为主题的职业教育,目的是为将来树立职业理想、接受职业教育奠基;在普通教育的初中阶段,主要实施以职业指导为主题的职业教育,目的是为将来继续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提供分流服务,让升学者精进,使接受职业教育者从容;在普通教育的高中阶段,主要设立职业分科,或者建立专门职校,其目的是在就业后还要让学生接受相应的职业指导与进一步的职业补习教育。
从1912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黄炎培除了从事职业教育工作外,还参与了南京高师、东南大学等学校的筹办工作。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职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中,黄炎培还特别注重职业道德的极端重要性,强调职业教育要大力提倡为社会大众服务,要铸就“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规范,并将其细化之:教育学生明确认识职业教育之真义在于服务社会;在教育中端正职业态度,养成学生的责任心;在职业教育及实践过程中养成勤劳的习惯;通过职业训练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等。
总结回顾黄炎培职业教育理念,对我们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创新就业等,无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我们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路径开辟了广阔空间。
来源: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