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和别人比明天!”今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由数十名外来务工者子女表演的诗朗诵让不少代表、委员印象深刻。
目前,全国有近千万适龄外来工子女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这些孩子拿什么与城市孩子比明天?代表、委员们提出,通过教育,为他们插上文化的翅膀,让外来工子女和城市孩子一起飞。
公平的阳光照进课堂
【新闻点击】在上海黄浦区老城厢,拥有千余外来工子女学生的育辛学校被人们誉为“市中心的希望小学”。学校前身是一所公办普通学校。为让周边的外来工子女也能就近享受教育资源
,学校进行改制,全部接收外来工子女。据了解,上海已有10余所公办学校采取了类似做法。 在去年,全国有800多万名义务教育学龄儿童随农民工父母进入城市生活,但这些流动儿童失学率高达9.3%,其中一直未上学的占6.85%。
外来务工者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城市理应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的教育环境。代表、委员们呼吁,要让同一座城市里的孩子共沐公平教育的“阳光雨露”。
瞿钧代表提出,解决外来工子女就学,城市应当逐步扩大公办学校接收外来工子女的比例,令公平的阳光照进课堂。他以上海为例分析,当前,全市1400所公办中小学全部向适龄外来工子女开放。截至去年底,城市38万外来工子女中,共有近21万在公办学校就读,占总数的53.88%。代表、委员们认为,公办学校是外来工子女就读的主渠道,流入地应通过整合资源,充分挖掘现有潜力,尽可能多地接收外来工子女就学,以体现流入地区政府的管理责任。据了解,一些公办学校之所以不接受民工子弟,主要牵涉到教育成本问题。贺大经委员认为,如果采用"教育券"等模式,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落实到学生而非地区,让补贴随着学生走,这样学生不论到哪里,都能享受到属于自己的国家补贴,从而也能更好地享受义务教育。
教育公平,不仅仅停留在进课堂的那一步。谢遐龄委员建议,符合条件的外来工子女,可享有与城市学生相关的同等待遇,例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可免除学杂费,同时还能享有和城市学生相同的补助。
外来工子女学校,管好还要扶好
【新闻点击】如何有效避免民工子弟学校办学乱、差、险?浦东新区正在进行一项新探索:针对区域内所有民工子弟学校,推出办学规范,从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到管理层的法人登记、注册备案,全都制订详细标准。通过这种"准入制"形式的管理,让外来工子女进规范学校,念放心书。
解决外来工子女就学,不只公办学校这一条"阳关道"。黄富荣代表认为,要鼓励多种形式办学,不论是政府办学还是社会办学,"办得好就是好学校"。
事实上,由于公办学校容量有限,再加上客观条件限制,一部分外来务工者还是为子女选择了民工子弟学校。以某地为例,除区内各类公办学校吸纳了近千名外来工子女就学外,有各类民工子弟学校17所,学生6000多人,和就读于公办学校的外来工子女数量比为6比1。
这些大部分由私人出资办教育的民工子弟学校,往往良莠不齐。郑惠强代表经过调研发现,个别民工子弟学校不仅师资配备、教学设备和教学质量不达标,连基本的硬件设施也不具备办学资格,"不少教室借用废弃厂房、闲置仓库,有的甚至临时搭建在危房边。一旦发生事故,最终的受害者是学生。"他和许德馨委员呼吁,外来务工者所在地教育机构应加强对民工子弟学校资格认证和日常监管,确保这些学校硬件设施和教学条件能与当地城市发展相适应。
在管好的同时,也应当扶持好。瞿钧代表认为,外来工子女教育,折射城市公共服务的理念。解决外来工子女上学,对于多数城市政府来说,主要不是财力问题,而是认识问题和责任问题。他建议,政府应当扶助部分已具备办学条件的民工子弟学校,通过财政、人力、物资等多种渠道,帮助民工子弟学校改善硬件,提升软件。"有时候建一个标准食堂,添置一些厕所坑位,就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享受到关怀。"
请对外来孩子多些宽容微笑
【新闻点击】春节前夕,上海马戏城迎来一群特殊的小客人:千余名外来工子女观看"时空之旅",和喜欢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一起做游戏,3个多小时里,马戏城里欢声笑语不间断。也是在同一天,2万支由本市孩子组成的雏鹰小队叩响一户户外来务工者家庭,为同龄的小伙伴送上书籍、文具等学习和生活用品。
"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徐枫委员提出,在让孩子平等接受教育、获得技能外,城市还应更多关注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让他们对城市产生亲近感,最终成为城市中的一分子。
外来工子女的就学问题,事实上也折射一个城市的公共服务理念。尹继佐代表认为,一个融合型城市的形成,不单单依靠行政管理机制,更重要的是要把文化、思想、城市精神送到这些来自异地的孩子身边,从根本上消除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孤岛"现象,让外来者子女不再是"第二代"外来者,而成为真正的新市民。这不仅是城市管理有序的体现,更是一个城市应该表现出的爱心和责任。
对外来的孩子宽容微笑,这不仅是政府需要做的,更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代表、委员们提出,城市要从思想上彻底摒弃歧视观念,市民请收起高傲的心态,对于民工和民工子弟,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干预,少一些冷漠,帮助外来工及其子女尽早融入当地社会。
徐枫委员还建议,各级团队组织、志愿者组织等可通过各种结对活动,丰富农民工子女的课余文化生活。公办学校也可与民工子弟学校"手拉手",让民工子弟学校分享先进的教育理念,共同开展学生交流互动活动等。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孟知行 简工博 陆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