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该严肃的学术论文刊发工作,如今普遍存在不交版面费难以发表论文的问题。这股风气愈演愈烈,导致一些学术论文质量下降。教科界人士指出,简单以论文发表数量多少,作为职称晋升和考评的重要条件,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花钱撰写和发表论文。 版面费明码标价 不正之风难遏制 记者在社科教育领域采访时发现,花钱发表论文在教科界已成为公开的秘密。科研院所研究人员、高校师生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技术岗位的人员想发表论文,大多先要向杂志社交纳一笔版面费,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甚至过万元,除非你是业界权威。 江西萍乡市芦溪县人民医院护师谢某,2006年11月申报副主任护师职称,由于晋升副主任护师的一个硬性条件就是要有论文发表,或者是有一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的论文,或者要两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为了达到这个条件,谢某去年向《中国临床医药研究》《中国医药指南》交纳了共850元的版面费,发表了两篇不足两千字的论文。 南昌大学一位副教授陈某说,自己因为拒绝了新疆一中文核心期刊索要的800元版面费,结果一篇准备刊发的论文被回复不予发表。他介绍说,除了少数几家权威期刊,业内多数期刊都收版面费。 在谈到论文版面费问题时,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老教授颜森痛心疾首,连说了三句“非常糟糕”。他认为“这股风气越来越盛,以前发表论文看质量,门槛很高,现在就讲一个钱字”。 据介绍,设在北京的一个文学类权威核心期刊公开叫价,一年交5万元可发表3篇论文;还有一些刊物为了多赚些版面费,将原来的季刊扩为月刊,又将每期从五六十页增加到上百页。 江西一位市政工程研究领域的高工李文龙,一口气向记者列出了业内八九种期刊版面费的收取标准。 由于高校师生是期刊论文的主要来源,一些杂志将收取版面费对象重点放在了高校。 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余可丽说,学校的报栏经常贴有一些期刊的《征稿启事》,其结尾处往往会明码标价公布按每千字或每页面的版面费收取标准。 “学校规定研究生毕业前必须要公开发表一篇论文。因为花钱可以发论文,有的同学对于论文写作并不精心,东拼西凑。”余可丽如是说。 据了解,由于版面费收取已成普遍现象,一些高校甚至准予老师、研究生报销版面费。 |
收费标准各异
收费理由多样
记者采访发现,这些期刊收取版面费的标准五花八门,或以页码,或以字数、篇幅计算,而核心期刊收费高于普通杂志,有的一篇几百元,有的上千元甚至上万元。
江西一中文核心期刊编辑部编辑告诉记者,绝大多数论文是要收费的,一般的标准是每一面收800元至1000元。以标准排版每面约2000字计算,发表一篇6000字的论文必须交纳约3000元的版面费。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一份学报,在其网站上公布了11项收费事项,诸如稿件送审费每篇150元、再审费每篇100元、论文发表费每篇350元、论文提前发表费每篇800元(6页),另外还有论文前期编辑费、后期编辑费、校对费等。
该学报编辑对记者说,他们目前收取送审费和版面费两项费用,其编审流程是作者投稿后编辑部审看,如果论文达到送审水平就回函作者先交送审费;如果社外专家审看后认为可以发表,就通知作者交版面费。他表示说,收版面费是硬性规定,“环境类杂志基本都是这个价”。
据介绍,该学报以前不收费,期刊改制后自负盈亏,没有拨款了,也开始收费。
九江市一中学老师仇某在给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一份学术期刊发去一篇论文后,收到该期刊社要求他交690.07元版面费的一份回函,其中写道,“因本刊系综合性学术刊物,限于编辑部人手较少,需特聘教授、专家审改,故参照他刊做法,对符合发表要求的来稿,每1000字收取审改费150元”,“在本通知发出半个月后,我刊若没有收到您的回复,则视为自动放弃”。
记者还了解到,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权威期刊不收版面费。
教科界人士纷纷呼吁
改革职称评审制度
一些学术期刊表示,收取版面费并不是说降低学术水平,也不是交了钱就什么论文都能发。尽管如此,许多教科界人士对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能否保持学术质量表示疑虑,并认为交版面费是论文能否刊发的直接因素。
据分析,版面费问题是不完善的学术考评体制的畸形产物,如今评定职称、完成科研课题、攻读研究生等,都有一项考评指标,即要求要在公开刊物甚至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少发表一篇论文,实际水平再高也别想评上职称。有的高校还规定老师一年要发表多少篇论文,完不成扣奖金。
江西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副处长严全胜说,期刊部门目前普遍存在收取版面费的情况,这与社会需求直接相关,其源头是职称晋升、科研考评制度。
严全胜表示,目前新闻出版总署对版面费问题没有一个明确意见。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他们知道这种现象不合理,但也找不到好的治理办法,没法绝对禁止。
江西师大法律系主任严三忠认为,如果不改革职称评审制度和学术评价机制,单凭一个禁令是难以刹住收取版面费歪风的。
江西人事厅厅长揭赣元说,职称评审的目的是,促进老师多上讲台搞好教学,激励医生提高医术看好病,等等。单以论文定水平,与科学人才观不符。
“新华视点”记者 刘菁 李美娟
新华社南昌1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