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广州日报
“巨额债务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个别学校甚至资不抵债,‘破产’隐患凸显。”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坦言他对高校发展前景的忧虑。
“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都将关注的眼光投向了高校的巨额贷款风险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户思社担心,今天的大学,会像过去有些负债累累的国企一样倒下。
高校居然会像国企一样,面临着类似的破产风险,这听上去确实有点不太沾边。谁都知道高校是事业单位,高等教育又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发展,怎么会像企业一样破产呢?但事实就摆在面前,此前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几乎所有的公办高校都有贷款。更有调查认为,中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000亿元到2500亿元。
扩招7年,负债2000多亿元,培养出千万失业者——有人这样形容当下高校发展面临的困难和窘境。7年前,中国高校开始扩招,由扩招又带来扩建。拿什么来扩建,只能是向银行贷款。于是贷款扩招,扩招再贷款,高校在贷款泥潭中越陷越深。以至于有业内人士声称:按照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一些高校其实已经破产。现在看来,这绝不只是一个危言耸听的笑话那么简单。
高校背负巨额贷款,直接导火索可以看作是扩招。但细究起来,与高校的自身定位也脱不开干系。
按理说,高等教育作为公益性事业,公办高校作为政府财政支持的事业性单位,不同于国企,它无须走市场化的路子,把自己当作市场主体来经营。但事实却是,扩招后的高校为了偿还贷款,不得不走向市场化的运作,将自己变身为市场主体。也就是说,高校名义上是“吃财政饭”的事业单位,实际上却将自己等同于盈利性企业,虽然到目前为止它们还无一盈利。
在高校自身的错位背后,更深层次的是,企业因为有《企业破产法》的约束,规范着其市场化运作。而高校却不用担心破产,因为学校是国家的,银行也是国家的,贷款最终还不还,买单的永远都是政府。所以,从表面上看,贷款的主体是高校,但其背后站着的却又是政府。不用担心贷款风险的高校,花起钱来当然大手大脚,行政大楼装修得是越来越高档,学校门面建得是越来越气派,有的连三层楼的饭堂都安上了两部豪华电梯,各式的宾馆、会议中心、假山、人工湖等,极尽奢华,高校腐败也越来越被人提及……
当然,将高校的巨额债务一味推给高校自身,也有失公允。众所周知,我们的高校连招生的自主性都不具备,更何谈发展的自主性。很多时候,正是政府的教育决策,银行的随意性贷款,造就了某些高校在“盲目贷款→财务危机→不良贷款→财政负担”的恶性循环中不得脱身。而这与国企的老路又是何其的相似!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高等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相对稳定招生规模。这为今后高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不盲目扩招的前提下,赋予高校相对的自主权,明确其自身定位,该承担风险的就要承担风险,该政府支持的就大力支持,总之是不能让盲目贷款毁了中国的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