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立生
来源:【红网】
有调查显示,中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000亿到2500亿元。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邵鸿说,“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个数目。”“除去银行贷款,许多债务是通过工程建设方垫资和一些单位的投资,保守估计高校债务4000亿元。”(3月9日《中国青年报》)
高校债务谁来买单?在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这成为代表们热议的一个话题。江苏省教育厅长、王斌泰代表说:“江苏省为此召开了多次会议,目前已经拿出了初步解决方案,对省内高校的100多亿元欠款,政府将拿出三四十亿元……”(3月12日《江南时报》)
我对此大加反对。
第一、纳税人的钱不是没来头的。纳税人的钱是用于支撑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及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政府替高校债务买单,用在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上的支出必然要减少。拿老百姓的福利去填高校的债务窟窿,是不是先要问问老百姓同不同意呢?
第二、不公平。正如3月11日《广州日报》社评《大学负债的症结在哪里》所指出的:“事实却是,扩招后的高校为了偿还贷款,不得不走向市场化的运作,将自己变身为市场主体。也就是说,高校名义上是‘吃财政饭’的事业单位,实际上却将自己等同于盈利性企业……”———我看还不止于此,不仅“企业”,而且还“垄断型”。但公办大学的债务由政府买单,民办大学债务谁来买单?这势必妨碍公办大学和民办大学的公平竞争,将强化公办大学的垄断性,抑制竞争,抑制民办大学的发展。
第三、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有竞争的前提下,各竞争主体才会着力于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进效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被公认为中国高教事业的黄金发展期,所以出现了国立北大、清华,私立南开、复旦、圣约翰等诸多名校多元并存的繁荣局面。
第四、还是要苦老百姓钱袋子。没竞争就没提高质量的压力,没竞争同样也没有节约不必要成本的动力。常识而论,私立的,收费再高,也高不过垄断型的;垄断型的,收费再成本价,这成本也不会低哪儿去。据3月11日《北京晨报》报道:部分代表、委员认为“当前大学收费高的主要原因是让学生承担了不应该承担的办学成本”,不正有此故吗?行政机构不精简,冗员不裁汰,不正有此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