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文教新闻
  

同济成立文化产业系 专家热议文化创意大蛋糕


 
来源:解放日报



    资料图:由中国文化部、中国驻日使馆共同主办的 “二OO六中日文化论坛” 十一月二十一日在东京举行。论坛引起日本文化界,尤其是文化产业界人士的热切关注,与会人士看好两国文化产业合作的前景。 中新社发 王健 摄



 

    资料图:2006年10月27日,首届中国中部(武汉)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武汉开幕。据了解,国家三部(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六省(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山西)一市(武汉市)共同主办由武汉市承办的首届中国中部(武汉)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将和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西部文化博览会、中国东北文化博览会成为我国四大国家级文化博览交易会。中国中部(武汉)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将每二年举办一次。 中新社发 楚天行 摄


 

  据估算,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每天产值约200亿美元。如此诱人的“蛋糕”,中国怎样才能分得更多?24日在同济大学举行的文化产业现状与前景学术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建言献策。

  盲目乐观不可取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还有很长路要走。”上海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邓朴安教授举例:去年我国图书出版达到上百亿元码洋,看似热闹,但冷静下来一算:全国500家出版社加起来还比不上贝塔斯曼一家。

  邓教授指出,我国电影每年300部的产量,投入20多亿元,票房20亿元,似乎基本持平,但若要算上全国发行总公司、省市一级发行公司、院线等“成本”,不少影片连总投资的30%恐怕都难以收回。

  本市(注:上海)72个大型艺术团体,每天可以为市民奉献30多场演出,一年票房可达2.4亿元,但与此同时,不少艺术团体的“支柱产业”却是房屋出租,收到的房租要高于演出所得。要提高艺术家创作热情,应改变这种本末倒置现象。

  发展最缺企业家

  如今的文化产业发展,不缺艺术家,不缺原创力量,缺的是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不少专家认为,从业人员对文化产业缺乏正确认识,是产业发展的瓶颈所在。

  专家指出,文化产业应被看作以文化保有、传播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不仅需要从业人员深谙艺术规律,更要有遵循市场规律的研究、实践专才。上海的“时空之旅”大型演出已经在市场化道路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前期三方合作投资3000万元,由于运作得当,当年就成功收回4000万元。

  据了解,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日前成立文化产业系,就媒体产业、创意产业以及文化事业管理等三个专业方向培养该领域的新生力量,以填补市场之需。

  前瞻规划促“孵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创意类企业有点像科技中小型企业———几个充满想法的脑袋凑在一起就可起步。更重要的是,它们同样需要风险投资、上市指导等方面的扶持。

  专家举例,不少韩国影视剧挟“韩流”汹涌而来,带动电子产品、服装等品牌的国际推广。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匡晓明教授建议,不妨为国内文化创意企业配备更完善的“孵化器”。作为一种特殊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无法离开上下游产业链而孤立存在,应对其进行前瞻性的整体规划。(彭德倩)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7-03-26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