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在北师大召开的纪念陶行知先生逝世四十周年的座谈会上,第一任中陶会会长刘季平同志就发出要培养现代陶子的号召。最近,中陶会建议中国人民大学陶研会组织采访团,采访一些曾为陶研事业作出贡献的老前辈。通过这一活动,以期发掘陶研前辈的精神财富,传承陶先生的光辉思想,培养更多的现代陶子,以促进中国陶研事业的发展。我们欣然响应这一倡议,首先采访了当年晓庄师范的团支部书记、92岁的徐明清老人。在座的还有陶行知先生的学生、中国人民大学原刑法教研室主任、北京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陶研会的发起人鲁风老师,以及人大陶研会的戴民同学和我。 在复兴路61号的农业部大院里,生活着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她坚韧顽强,历炼狱而不屈;她品格高洁,穷毕生以求真;她竭心为民,数十载风雨未歇。她的一生,坎坷而豪迈,辛酸而壮丽。她用自己的信念和奋斗,谱写了一部人生传奇。 她,就是陶行知先生的得意弟子徐明清。 徐明清,1911年生于浙江临海。192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9月入南京晓庄师范学习,担任晓庄第一任共青团支部书记。1929年秋转为中共党员。1932年,受陶先生委托,在上海工人区创办晨更工学团。以后,又在上海浦东办工人夜校。1937年10月进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其后,长期在边区从事妇女工作,任陕甘宁边区妇会主任。新中国建国后任中央农业部人事司副司长、教育局顾问,现为中央农业部副部级离休干部。 2003年3月8日,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我们登门拜访了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人。案几上放着一盆不知名的花儿,那粉里透红的颜色使人不由得想到落落大方的南国姑娘。东面窗帘没有完全掩合,调皮的阳光从缝隙里溜了进来,仿佛还带来了些许春天的气息。在这种祥和而活泼的气氛中,我们开始了交谈。 他岁忍别北固乡,魂牵梦绕是晓庄 1928年9月,徐明清赴晓庄师范求学。晓庄师范是陶行知先生为了实践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而创办的第一个实验基地,位于南京北固乡劳山脚下,全名为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必须合一。晓庄师范正是陶先生教育理论的成果和试验田。 几十年的光景一晃而过,晓庄求学时的徐明清还是豆蔻少女,可现在已是耄耋老人。但是,提起晓庄岁月,徐老依然历历在目。晓庄的招生广告独具一格,古今中外罕见:初中、高中、大学程度的学生及在职教师均可报考。愿与农民共甘苦,能增进农民生产力,发展农民自治力者,才有报考的资格。这则广告对中国的旧教育如春雷惊蛰,造成极大震撼,为新的贫民教育迎来了曙光。志愿革新中国教育的有识之士,受到极大鼓舞。当时清华大学教育系二年级学生操震球就拍案而起,致函陶先生,愿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陶先生复函说:你在清华学校好比是天上的天使,皇宫里的王爷,现在要发宏愿,放弃养尊处优,回到人间,过我们茅草屋的生活。这种佛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简直要叫我们五体投地的敬佩。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倘使全国青年的念头都转到各人应当走的路上去,地狱都可以化为天堂,还怕中国不能兴盛。晓庄的入学考试除考国文和常识外,还有三分钟的演说,特别还要进行开荒种地的考试,并明确宣布:少爷、小姐、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最好不来。 徐明清有幸进入晓庄学习,为她的青春注入了新的活力。她选修的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但是,她每天5时就要起床开寅会,听校长作精神演讲。寅会之后通过练习武术来健身。武术完后方可用早餐,饭后还要进行半小时的清洁工作,然后才能开始学习。 晓庄的学习独具特色。上午,师生分为社会组、农艺组、生物组、数理组、儿童文学组、图画组、音乐组等,分别进行研究探讨。在研究时,除本校的指导员要亲临现场进行指导外,还经常约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指导。同学们自己则分组,根据讨论的问题阅读图书,寻找参考资料,充分发挥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精神。下午,主要进行农事活动,制造简单的仪器,或进行音乐、工艺、采集标本等活动。每周四下午则是全校师生会朋友去,到农民家里,与农民恳谈,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校方规定,每个学生至少要交一两个知心的农民朋友。此外,师生们还要轮流担任值日、守夜、招待、烹饪等工作。星期五被学校定为假日。在这一天里,学生们都自由组成游览小组,分赴南京各名胜地区游览观光。玄武湖,明孝陵,栖霞山,到处都留下了她们青春的脚步。 晓庄师范的生活,那么新奇,那么浪漫,令人留恋,令人神往,正像陶行知先生说的充满晓庄的只是诗诗的神,诗的人,诗的事,诗的物。七十五年后的今天,徐老仍由衷的说,我崇拜陶先生,晓庄的生活,是我人生当中最值得回忆的黄金般灿烂的岁月。 当谈及晓庄求学的感触时,徐老首先就用了自由活泼四个字。正是在这种自由活泼的氛围里,在陶先生高尚人格的熏陶下,徐老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并培养了自己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是的,晓庄的生活如诗如画,晓庄的教育受益终生。可是,新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却仿佛仍在沼泽地里面徘徊。毋庸质疑,中国的教育存在着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作为曾经亲身聆听陶先生的教诲、身体力行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的陶子,徐老觉得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现实条件下仍然大有用武之地,很多内容都对现实教育有启发意义,比如陶先生实施的小先生教学法等。因此,徐老认为,应当加强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和开发,通过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来解决中国现实教育中存在的某些问题。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两句诗,是陶行知先生送给下山办学的晓庄学生的。但是,这也正是陶先生及绝大部分陶子的真实写照。在徐明清的革命生涯中,她牢记陶先生的教诲,用自己的心灵和全部力量去唤醒沉睡的人们。从上海滩到西安城,再到革命圣地延安,她都是始终如一,无怨无悔。她心系劳苦大众,为使他们摆脱愚昧,并能够追求自身的解放,她数十载不辞劳苦,鞠躬尽瘁。 20世纪30年代的南京城,风雨飘摇,一片白色恐怖。1930年,晓庄师范被强行封闭。徐明清先是赴无锡新犊桥小学任教,然后又到安徽宣城办幼稚园,开始实践陶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 在宣城的时候,徐明清发现当地的妇女不但生活负担重,而且封建礼教给她们的精神带来了更大的创伤。于是,她就在晚上开了一个妇女学习班,义务为他们讲解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积极、进步的思想。在那以后,徐明清还去安徽涡阳高炉集教过小学国文,在家乡办过小学。但是,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她受陶行知先生的委托在上海创办晨更工学团。创办和维护晨更工学团的过程是艰辛,但是,凭着对穷苦工人的深厚感情和一股子拼劲,徐明清顺利完成了任务。工学 团规模不小,设有幼儿园、小学、特别班、农民识字班、工人识字班、店员识字班等。它成了实践陶先生教育思想的一面旗帜,真正体现了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 不久,成功创办晨更工学团的徐明清又被调去女工夜校开展工作。夜校的学生都是一些附近工厂的贫苦女工。为了帮助她们摆脱愚昧,追求进步,徐明清又把夜校变成了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又一阵地。 谈到此节往事,徐老非常兴奋,她说,脱离群众,我就一点兴趣都没有了。时至今日,徐老仍记得女工朱冰如。朱冰如为了普及工人教育,甘愿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当一个即知即传的小先生,为女工开办午间读书班,还受到了陶先生的高度赞扬。 建国以后,徐老仍坚持宣传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她觉得,弘扬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和革命精神,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她担任了北京市陶行知研究会的顾问,参与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基金会的创建工作,并且担任了基金会的副会长。在这批陶子的推动下,中国的陶研事业出现了有组织、有规划、上下结合的崭新局。 讲得兴起,徐老放声唱起陶先生所作的《锄头歌》。徐老虽已九十有二,但声音仍然高亢有力。在动人歌声中,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年轻的徐明清,正在激情彭湃地给女工们上课…… 历炼狱而不屈,竭一生以求真 1925年,徐明清刚刚14岁,就加入了进步的乙丑读书社。从这时起,她就开始了自己追求真理的生涯。求真的路是坎坷而充满荆棘的,甚至还布满陷阱,随时会危及到求真者的生命。陶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成了徐明清的人生信条。为了一个真字,她用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火热的心胸,尽自己的所有力量,不断的去体味,去追求,去捍卫……为了不屈服于虚假和丑恶,她从不害怕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在求真之旅中,徐明清遭受过无数的磨难,甚至曾经被捕入狱。1935年,由于叛徒的出卖,徐明清被捕了。她先在拘留所关了三个月,又被转押到杭州,寄押在杭州反省院。在反省院里,徐明清的精神和肉体都遭到了极大的摧残,但是她坚贞不屈,据理力争,赢得了自己的尊严。最后,在陶行知先生及党组织的大力营救下,1936年6月,徐明清被释放出狱。 监狱的生活锻炼了徐明清的意志,使得她求真的信念更加坚定。徐老现在还说,我永远都不会为了自己的私利损害党,损害他人,损害家人的利益。忆及往昔峥嵘岁月,徐老显得意气风发。看准一个目标,我永不回头。情至深处,她不禁高歌《满江红》。徐老唱得荡气回肠,也唱得我们热血沸腾。 在建国后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徐老曾经写过一封鲜为人知的信件,最终收信人是毛泽东。 一提起大跃进,人们立即会想到高指标、瞎指挥和浮夸风。是的,在那个日月蒙尘的日子,人们似乎都被各种风吹昏了头,少数清醒的人们也只是在心里面发出质问,中国到底是怎么了?到了1961年,大跃进造成的后果已经非常恶劣。国民经济主要比例严重失调,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商品供应急剧下降,人民生活必需品已不能保证基本需求。一场空前的大饥荒笼罩全国,有不少地区出现了浮肿病,甚至有饿死人的现象发生。 徐老的爱人王观澜当时在中央农村工作部任副部长,分管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辽宁、江苏7个省,其中有些省是重灾区,情况特别严重。可是,当时的报纸夸大宣传,把全国形势说得一片大好,毛主席当时的情绪也很高。面对这种情况,王观谰夫妇心里面十分着急,可是又不知道怎么向主席反映。思忖万千,他们决定冒死直谏,由徐明清执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列举了12个 对立面的概念 ,左和右、真和假、是和非、快和慢、好和坏、内和外、敌和、公和私、上和下、大和些进和退、黑和白……希望得到澄清。谁都明白提出这些基本概念的良苦用心。在信的末尾还一针见血的指出:浮夸是害人之本,欺骗是万恶之源。 在经过拨乱反正、真理标准大讨论的今天,我们已经能够用客观公允而且包容的态度来审视眼前的世界,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么做却是需要极大勇气的。把信写好以后,徐明清夫妇甚至做好了接受处分的思想准备。 这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已经逐渐转暖了。坐在徐老家里,我们感到浑身暖洋洋的,心里也是充满光明,充满力量。徐老说,这(给主席写信)在心里已闷了很久了!是的,为了追求真理、学做真人,从少年时代起,徐老已经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了。 可是,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徐老被打成所谓的叛徒,经常被拉去批斗。后来还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这一段劫难给徐老的身体和精神造成了极大的创伤。但是,徐老一直相信,浮云是遮不住太阳的,历史总会还她清白的。未曾想到,就在文革结束之际,又一波更大的打击迎头而来。 这一切都是因于和江青的交往。1933年,江青从青岛来到上海,在田汉之弟田沅的介绍下,来到了晨更工学团工作。应该说,不管以后她对人民犯下了何其深重的罪行,但当时的江青是一个积极靠拢革命的女青年,她在上海加入了共青团及左翼教育工作者联盟。作为工学团的负责人,徐明清不可避免的和江青有着交往和接触,这不应成为徐明清必然有罪的理由。后来,徐明清由组织安排进入中央党校学习。其时,江青已经来到延安。当有关部门审查江青以前的历史时,徐明清如实的将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写成证明材料。若干年后,这一材料却成了徐明清包庇江青的罪证。 戴着这顶不可说不沉的帽子,徐老含冤入狱。在将近3年的囚禁生活中,面对四周重重的压力,徐老的身心变得越来越憔悴。但是,求真的信念一直在支撑着她。她相信,正义是站在她这一边的。时至今日,徐老仍说,我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啊!说话的时候,徐老的嘴角微微颤动,脸色也凝重了。我们仿佛也感到了当时那扑面而来的无形压力。 可是,历史总是会还其本来面目的,污泥是遮挡不了美玉的光泽的。1982年7月7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案件复查通报》第一号,登载了《关于徐明清同志是否包庇江青问题的复查结果》一文。文中指出:……徐明清同志没有包庇江青的问题。中共中央组织部于1981年7月报告中央。上述多项报告,已于1981年9月1日经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同意。此外,为给徐明清恢复名誉,党的有关部门还做了许多工作。不久以后,党中央还恢复了徐明清应该获得的各种待遇。 徐老说,党中央为我彻底平了反,解除了压在头上的帽子,我是多么的高兴啊!在一阵静谧中,一种恬淡的光泽笼罩在徐老身上。此时,徐老显得那么的宁静,祥和。 胸怀黔黎辞故土,三八佳节念母恩 走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了,徐老把她一生中最美的年华都献给了穷苦黎民的解放事业。为了追求正义,为了拯民众于水火,徐老在祖国的许多地方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一生坎坎坷坷,遇到诸多磨难,还有伴随着的求真的幸福和胜利的喜。但是,徐老永远忘不了9岁那年发生的事…… 徐老的家乡是一个山清水秀的江南小村。天地山水赋予了幼小的明清一种自然的灵气。9岁那年,小明清向家里提出了上学的要求。可是,那时村里没有新式学校,只有一家私塾,但不准女孩子去,借口是男女同学会妨碍男孩子的聪明。眼看自己的求知之路就要封闭,小明清不由得悲从心来,但她对上学的渴望却更加强烈了。这一切,都被明清的母亲看在眼里。 一个炎热的夏日,母亲从娘家给小明清带来了惊喜。原来,母亲已经在娘家那边联系好了,小明清可以去那儿上学。这消息仿佛一股甘凉的清泉,冲淡了炎炎酷暑的煎熬。她兴致勃勃的背上小书包,从此开始了她那绚丽多彩的人生。 其实,母亲的宽容远非仅此而已。因为母亲思想开明,小明清是村里唯一没有缠足的女孩。为了支持明清去上海求学,母亲毅然卖掉祖上传下来的好田。母亲勤劳能干,一人撑起了整个家庭,这使得明清从小就摒弃了男女不平等的意识,也促发了她追求妇女解放的念头。在后来的求学和革命生涯中,母亲总是在家乡默默的支持着明清。她相信自己的女儿,相信明清为之奋斗的事业是正义的。 母亲已仙逝多年,可是,徐老总挂记着母亲的恩情。她深情的说,我的母亲太好了,没有好母亲我出不来!此时,徐老的声音越来越低沉,她的眼里依稀闪动着晶莹的泪花。 在玉兰飘香的三月里,适逢伟大的国际劳动妇女节。怀着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徐老寄语所有的母亲,愿天下的父母都支持儿女的进步事业!在暖春的怀抱里,徐老和在座的人心息相通,一起缅怀陶先生高尚的师德和他的光辉业绩,大家激情满怀,欢声笑语贯彻始终。 在采访中,徐老高兴的领我们参观了她的书房。刚进门,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副壁挂,那是徐老家乡临海市委书记徐凤题赠的一首诗: 浑身义胆半秋瑾,出入刀丛一女英。 奔走江南传火种,汇归陕北树闯旌。 曾凭浩气倾元首,却被妖书播恶名。 任那青蝇诬白璧,明清永远属明清。 “明清永远属明清”,这是对徐老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 不知不觉间,两个多小时已经过去了。由于徐老年高体弱,我们依依不舍的告辞了。徐老送到门口,你们来了,我真高兴,我是心花怒放啊!走出好久,回过头去,仿佛还能看见徐老瘦削的身影,还能感觉到她那坚毅的目光。 漫步在复兴路上,艳阳天的温暖使人感到分外轻松。我们在心里默默的,为这位一生傲骨求真的可敬老人送上我们的祝福。微风徐来,耳畔仿佛又响起了徐老对当代青年的期望:“后来居上,一代强于一代,你们应该做得更好) (本文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陶行知研究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