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现代著名教育家、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


一切为儿童,是我一生的志向
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之女陈秀云采访录

作者:王慧敏

 

 人物小档案

          陈秀云,陈鹤琴先生之三女,1927年10月生,浙江上虞人。现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北京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关心下一代专家委员会常委,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持编写了《陈鹤琴全集》六卷以及大型画册《为中华儿童尽瘁的教育家陈鹤琴》等,约计450余万字,为抢救、整理、保存陈鹤琴先生倾其一生创造的宝贵教育文化遗产做出了杰出贡献。 

  主持人:陈教授您好!我在2003年10月15日中国幼教百年纪念大会上聆听过您关于“陈鹤琴先生对现代中国幼教的开创性贡献”的专题报告,深深地被陈鹤琴先生赤诚为国家,倾心办教育,一切为儿童的精神所感动,更为陈先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思想和伟大人格所折服。近二十年来,您为抢救、整理、保存陈鹤琴先生创造的宝贵教育文化遗产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您作为陈鹤琴先生的女儿,从小生活在先生身边,您认为先生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陈秀云教授(以下简称陈):我的父亲陈鹤琴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怀着爱国爱民的“赤子情怀”,抱着把“老大中国”变为“少年中国”的理想,为培育民族新生命、提高民族素质、振兴中华奋斗了一生,父亲对我最深的影响就是他做人的态度和精神,他以自己的言行,处处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如何做现代中国人。小时候,我不只一次地看到父亲遇到病倒在路边的穷苦人,就想方设法把他们送往医院或救济单位或亲自给以帮助。有一次,父亲将路遇的一个被玻璃渣子割破脚的人力车工人领回家来,亲自帮他洗脚,细心地用钳子夹出碎玻璃并给以敷药包扎,还送鞋送钱给他。这件事深深印在我的心中。家中经常有人来求父亲帮助解决困难,他总是来者不拒,热情接待,尽力给以各种帮助。“要想到他人,顾到他人。”在我们姊妹刚懂事的时候,父亲就这样教育我们。兄弟姐妹中谁生了病,他就带头并要我们一起来细心照顾,让出好吃的东西,送图画书报等。有人在房里睡觉,他就轻轻走路,轻轻关门,小声说话,要我们注意睡觉的人需要安静,不要惊扰他。这些细微小事都给我们以启发和教育。在父亲的安排下,我们姐妹三人(那时都十几岁)来到一个受伤婴儿的收容站。那里全是几个月到一岁多的婴儿。这些孩子的父母大都死于日机轰炸,孩子的四肢和身上被弹片炸伤,有的伤口化了脓,室内弥漫着浓厚的粪尿、血腥、药水的气味。我们的工作是帮助护理人员给婴儿喂奶、换药、洗澡、洗尿布。我们一直愉快地干了一个多月,尽管又脏又累,但我们锻炼了自己,感到我们虽然年纪小,也能为抗战出一份力而自豪。父亲最厌恶那种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为。父亲让我们从小走出家门,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和公益工作,这使我们长大以后易于接受进步思想影响,到火热的群众斗争中去锻炼成长。
     父亲十分强调“立志”。他说:“人有了志向,做人、做事、做学问就有了目的。我要为人类做贡献,学习必定要成功。”他还说:“志向好像一股电流,人好像一部机器,电流一通,机器就活动,如果没有电流,机器虽好,也是枉然的。”他也教育和鼓励我们要从小立志,做一个“有真才实学、有益于社会的人”。
  父亲对我们要求严格,但又非常慈爱,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从没有对我们发过一次脾气或大声训斥过我们。他像对所有儿童和朋友一样,对我们七个兄弟姐妹是那样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同我们是一种互相尊重、信任、平等的关系。
  “一切为儿童,是我一生的志向。”这是父亲最常讲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和行为准则。为了儿童,为了振兴中华,他始终是那样乐观、坚强、勤奋地学习和工作,从来没有被困难、疾病、衰老压倒过。无论是50、60、70岁……还是90岁,他总是满怀热情,献出全部心血,很少考虑自己。无怪许多人称他是“开拓新教育的老战士”“为儿童尽瘁的老教育家”,父亲是当之无愧的。他用他奋斗的一生,磊落的一生,为我们兄弟姐妹树立了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光辉典范。
  主持人:陈教授,您十几年来,一直默默无闻地从事陈鹤琴教育思想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编辑出版、研究发展工作,请您谈谈您的感受好吗?
  陈:父亲一生一直提倡自己创造,走自己的路,反对照抄照搬,外国的东西不是不学,而是要批判分析地学。他用他一生的心血和奋斗创出了一条中国化、科学化、民族化的幼教发展之路,为中国儿童教育事业积累了宝贵的教育文化财富。我深深地感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给我创造条件,使我能潜心十几年从事陈鹤琴先生教育思想文化遗产的编辑整理工作,使我在这个过程中又得到了学习、提升。当前,国外的各种思潮,各种教育模式,各种课程模式涌入中国,从积极方面讲,刺激和活跃了国内幼教事业的竞争和发展,但同时也应看到照抄照搬、急功近利、借此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忽视中国优秀的教育思想、教育传统、教育文化所产生的令人忧虑的教育现象和现状。
     如何继承国内的优秀教育思想和文化,如何批判地吸收国外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文化,使之适应中国的教育实际,这都是值得研究的重大重要课题,我愿尽我的余生余力,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也正是在做着这方面的不懈的努力,我以我从事着这方面的工作而深感自豪!
  最后,我愿以我的父亲陈鹤琴先生的关于“活教育”的目的论与各位幼教同仁共勉:

  “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但有许多具体的条件必须要做到,今天中国人应具有这样五个条件:第一是健全的身体;第二是要有创造的能力;第三是服务的精神;第四是要有合作的态度;第五是要有世界的眼光。活教育的目的即在于培养具有这些条件的“人”“中国人”“世界人”。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7-02-28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