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红梅 蒋廷玉
来源:新华日报
[新闻背景]近年来,在科技界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科学精神淡漠、行为失范和社会责任感缺失等现象。为此,作为科研“国家队”的中国科学院,日前连续发
布了《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引起强烈反响。
3月14日上午,参加“规范科研行为净化学术环境”专题座谈会的中科院南京分院5位院士,痛斥科研活动中存在的种种“病态行为”,大声疾呼:科技界存在
的“浮夸风”必须坚决刹住!
莫把创新“庸俗化”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赵其国院士:当前,科研活动中存在诸多违反科学道德的不端行为,如“急功近利、浮躁浮夸、成果重数量不重质量”等,已到了非解
决不可的时候。国家强调科学创新是对的,但千万不要把创新“庸俗化”,现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都要求研究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才能毕业,令一些研究生
都“发狂”了。许多科研人员穷毕生精力才出了一两个创新性成果,怎么能够要求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个个都有创新性论文?所以,不能只把眼光盯在《自然》、《
科学》这样的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文章,应脚踏实地地做好基础工作。
别染上“学术污点”
南京大学王德滋院士:当前,科学界出现的种种不端行为,根源均来自不诚实,包括弄虚作假、张冠李戴、互相吹捧等,如不坚决抵制,会腐蚀科学这块净土
,冲毁神圣的科学殿堂。我曾经担任过院士资格评审,一位学者在申报时,“不小心”引用了别人的文章但没有注明,结果一封投诉信来了。经查证,投诉情况完
全属实,申评院士因此泡汤。像这样一旦染上“学术污点”就很难洗清,学术生命会受到严重影响。
评价体系需改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达院士:要建立起和谐的科研环境,倡导有序竞争,除了科技人员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外,评价体系也要有所改进。如高校某项评审中,有
个指标是看该校有没有院士,如有院士就可以加上4分,这种误导使得一些高校到处去“挖”院士,请来后就算光是“呆着不干活”也可以,因为目的已达到了。
还有一种把院士捧得过高的不良现象,认为院士是“万能”的,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害得不少院士到处“赶场子”。我有个朋友的朋友就曾邀请我参加一个
评审会,是关于电方面的,而我是搞核物理的,两者“风马牛不相及”。朋友却说,请您去主要是因为这个评审会缺少个院士,但不能因此就让我去“撑门面”啊
,于是我婉拒了。
避免无谓的“不端行为”
紫金山天文台陆埮院士:规范科研行为是科技创新必须遵守的准则,创新也分层次。在技术领域,如果外国人已经有了一项技术,自己也研发出来,那就是填
补空白;对于搞实验的科研人员来说,如果人家这项实验已经做出来,我们也得到相同的结果,那是有证实意义的;但如果是搞理论研究,别人已经发表相关文章
,我们再弄就只能算抄袭了,所以创新也要注意避免无谓的“不端行为”。
培养人才不能“拔苗助长”
南京大学都有为院士:做学问首先要做人。对科学界存在的“病态行为”进行规范,首先要从教育抓起,从幼儿园到中学再到大学,都要始终贯彻道德准则教
育。同时,对年轻人的培养不能拔苗助长。有的单位为了使年轻人尽快“成才”,把集体的荣誉全部加到他头上,经过“包装”后隆重推出,这种“造星术”不利于年轻科研人员健康成长。(吴红梅 蒋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