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 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字仲尼,世人尊称孔子,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丘出生在一个没落贵族之家。孔丘少时“贫且贱”,15岁立志向学,他学无常师,不耻下问,博习诗书礼乐。30岁时,办起私学,开始私人讲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吸收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和不同年龄层次的学 .生,随学者据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又二。他是中国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
孔丘从事教育活动40多年。他继承以往的教育遗产,并总结了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多方面的教育理论,成为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孔丘的教育思想,经儒家学派代代相传,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教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孔丘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一)主张“有教无类”。打破族类和贵贱等级限制,使愿意受教育的人都有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以扩大教育的范围。(二)采取因材施教。学生的素质才能各有差别,在统一的教育目标之下培养人才,要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区别对待地进行教育。重视了解学生的特点,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和条件。(三)提倡学思结合。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不能限于记忆知识,还要深入思考事物的一般道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习应当是学与思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过程。·(四)实行启发诱导。在学生有自觉学习要求的基础上,教师应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必须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才可能深刻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五)身体力行。学习的功效,不在于言谈,而在于行为表现,要培养言行一致的人,考察学生的重要标准应是行为实践。(六)自省改过。道德修养不靠外力强制来改进,而靠自己主观的努力来提高。一个人如能自觉检查思想,见善必从,知过必改,必能不断提高其修养水平。(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自己学习掌握知识,是教人的前提条件,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人,给人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样才能胜任教育工作。“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既是孔丘高尚精神的写照,也是教师的一种职业道德。
孔子把教育内容分为一般的文化知识教学、行为习惯培养和技能技艺的训练,以及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教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道德教育在全部教育内容中占突出地位,放在首位“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在《论语》中,有多处提及童子之事。可见儿童教育也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共同关心的事,是孑L子教育思想的一部分。孔子以为,儿童教育并不是要让他们学习大量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对他们进行道德思想的灌输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孔子十分重视“诗”和“乐”在儿童道德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把“诗”作为开端,把“乐”作为终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不仅如此,“诗”还有其特殊作用:(1)可以激发道德情感;(2)可以观察风俗盛衰;(3)可以增进相互情谊;(4)可以提高判断是非能力;(5)可以懂得如何“事父”与“事君”的道理;(6)可以获得一般的文化知识和自然常识。“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乐”,即音乐,它也能起到移风易俗,陶冶情操和培养人的性格的重要作用。“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用于修外,而“乐”用于修内。孑L子重视诗教和乐教,除了从内容方面考虑之外,还从“诗”和“乐”的形式和特点加以考虑。“诗”和“乐”,不仅短小、有韵味,容易记等特点外,还可以诵、可以舞。因此,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更能适合儿童的特点,为儿童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