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也是一片承载红色记忆的革命热土。
从了解襄樊战役的历史,到传承三国文化;从参观独具魅力的工业遗产,到观赏令人震撼的文物,襄阳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新模式,将课堂“搬”进博物馆、档案馆、红色遗址,促使文博资源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让莘莘学子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用好身边的资源:文化名城赋能思政教育
漫步唐城,仿佛置身于繁华的唐朝;登上古城墙,领略襄阳作为军事重镇的风采;踏入古隆中,品味三国文化;走进三线工厂旧址,体会独特的工业遗产魅力。襄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为文旅产业发展增添动力,更是思政课的优质素材。
近年来,襄阳的大中小学积极与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对接,通过“场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深入挖掘襄阳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
2023年12月,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学生前往襄州区峪山镇星火村以及黄龙镇向湾村的红色革命纪念馆。同学们聆听红九军26师的成立过程,以及其作战历史和人物故事,并实地走访参观红九军二十六师医院、枪炮厂、列宁小学、红军井、马槽岭战壕等红色遗址。
2024年12月,襄阳市第二十六中学六年级(1)班学生走进襄阳市博物馆,开展“探索襄阳历史,传承文化瑰宝”研学活动。同学们驻足观看各种文物,沉浸式感受历史文脉,内心深受震撼。
思政课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文化场馆,全新的思政课形式为学生和随行教师带来沉浸式的思政学习体验。
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冯海茹老师感慨:“知历史,明未来。我们以情感为纽带,将身边事、家国情、报国志融入课堂,把爱国情怀传递到学生心中。”
开学第一课:红色教育浸润心灵
2月18日至3月18日,在襄阳市档案馆的悉心指导下,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成功举办襄阳本土红色革命文化宣传展览——《红色档案·襄樊战役》。
2月20日,展览现场,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郭思源生动地讲述图片与视频背后的故事:“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七旅四十九团在襄樊战役期间作战英勇,被授予‘襄阳特功团’战旗。2019年10月1日,这面战旗亮相国庆阅兵的100面战旗方队,襄樊战役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同学们紧紧围绕在老师身旁聆听讲解,仔细观看每一张档案照片,仿佛与先辈们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为更深刻地感悟历史,同学们还观看了纪录片《红色档案·襄樊战役》。
“在这样一堂别具一格的思政课上,学生深受教育,老师收获颇丰。”郭思源说,将襄阳的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讲好襄阳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正是他们努力的方向。
推动馆校合作: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
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提出: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应当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宣传展示、体验实践等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叶永涛表示,公共文化资源走进学校,能有力推动思政教育开展。丰富的资源、生动的教材、灵活的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积累知识,获得情感体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目前,大中小学利用场馆开展思政活动的机制正在构建,但存在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的问题,场馆对中小学的教育供给急需实现常态化、对等化。如何推动馆校合作行稳致远?
利用场馆思政资源应从学校教育教学需求出发,既要遵循思政教育规律,又要契合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推进思政教育的衔接融合,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谢婉雯老师正联合襄阳市第二十六中学老师创作红色情景剧。该红色情景剧以襄阳红色历史为脉络,演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部分襄阳人的奋斗历程。
襄阳市第二十六中学校长张俊峰指出,要让文博资源更好地转化为思政教育资源,需要打造专业思政教师队伍,强化学科教研。可聘请文博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思政课的设计与执行,与思政课教师优势互补,将文博资源转化为优质思政教学资源。
常态化长效机制的建立,同样离不开政府科学的政策引导。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欣教授认为,应加强政策引导,汇聚多元主体力量,引导各级各类博物馆与大中小学合作开展活动,共建“大思政课”教育基地。
襄阳正以文化为纽带,让思政教育走出课堂,走进历史,走向未来,为培养新时代接班人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作者:杨洋 邓琳子 李明翔(作者单位:襄阳融媒体中心)
文章来源:学习强国/全国学习平台展播/湖北学习平台/校园/2025-03-19(转载时图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