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家长和老师各说各话、缺乏沟通、没有底层共识?这个难题怎样破?


从教多年,感觉这十年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家校共育越来越重要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配合越来越多,但家校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也比以往更常见、更复杂。仔细分析,这些矛盾的背后有这样一些原因:有的是没有真正进行有效沟通,把自己想当然的观点当成了对方的意图;有的是家长和教师各说各话,没有真实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还有的是一些底层概念没有厘清或一些基本观念没有求得共识。当各说各话、缺乏沟通或没有底层共识时,误解就会产生,家校关系就容易变得对立起来。

这里首先要做的是沟通,沟通中最重要的是在教育的根本面上谋求一致,即孩子成长的目标是什么。为了不发生误解,教师一定要努力倾听家长的意见,明确了目标,家校双方就能很好地相互协作、理解,而很多家长与教师的矛盾都是因目标没有求得一致造成的。在孩子的成长目标上,教师和学校要更尊重学生和家长的意见,我们要更多倾听。比如在沟通中,有些家长就曾明确提出:我们只想让孩子保持中游就行了,快乐成长第一位。如果教师感到这样的要求对这个孩子未免太低了,可以提建议,但是如果家长和孩子都坚持,教师就只能协助他们完成这个目标——放弃精英培养模式,成就孩子一个充满幸福感的童年,在这个前提下尽可能让孩子多学一些知识,成为一个心理健康且又有自尊的普通劳动者;如果教师不沟通,不知道孩子的成长目标,或者不愿意向孩子和家长的教育目标靠拢,仍是出于一种职业本能替孩子使劲,就会造成家校矛盾,教师与家长发出不一致的指令,很可能会伤及孩子的健康成长。

目标一致是家校协作的第一步,尊重家长和孩子,不能越俎代庖,是我们必须做的,但的确很多时候我们也会替那些低标准要求自己的孩子感到惋惜,这时我们也可以引导、影响家长和孩子一步一步走向更长远的目标。曾经有一个孩子C,人际交往上有困难,也非常固执,C会在操场上向天空抛小石子,有老师制止他,跟他说:你会伤到其他小朋友的。C会用震耳欲聋的声音跟老师喊:“我—没—有!”C的身材超重,这可能是造成他不合群的原因之一。我先与家长探讨,变成行为习惯正常的孩子是他们的目标,除此之外并无多求。为此,我和家长一起努力,寻找C成长的突破口,我与几个超重孩子的家庭制订了一个瘦身计划,邀请C的家庭加入。由于目标是与家庭共同商定的,家长也就非常配合,每天早上C的父亲都会到校陪C一起晨跑,慢慢地,C的身材变瘦了,更重要的是C通过这种长期的坚持有了自信,可以跟同学正常交往了。这时,我和家长又趁热打铁,根据C的特点确立了另一个目标——硬笔书法,家长和孩子在此刻非常乐于接受这个新目标,这又成了C的另一个成长“增长点”……始终保持教育目标一致,是家校合作的大前提。

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比较难于沟通的是底层观念上的差异,最常见的是对家校分工上的异议,什么是家长该做的,什么是老师的本分,边界在哪里。总的来说,多数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有责任心,非常愿意配合老师提升自己孩子的知识水平,但常常也会有个别家长把孩子的学习责任完全推给学校,认为孩子学习上的一切问题都要由老师解决,常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要让我们家长来监督、过问孩子的学习,都这样,还要老师做什么?近来我还看到,有些家长会把督促孩子的课后学习与让家长批改孩子作业混为一谈,为教师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让孩子学习知识的确是学校的主要功能,但这也需要家庭的配合,不是学校和老师不想包办这件事,而是这件事单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如果这还不能成为一种社会共识,老师在沟通中费的就不只是口舌了,还会感到心力交瘁,职业信心受到打击。

另一个沟通上的难点是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具体教育方法上的分歧。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获得最优质的教育、获得老师更多的关注,不少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被关注得不够,也有家长会对老师的教育方式表达不满。这种情况下的沟通也是非常费力的,有时要从教育的基本原则讲起,有时还要把自己工作的基本情况与程序和盘托出,但一般来讲,只要我们真诚地沟通,也都能得到家长的理解。而在工作中,教师一定要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不留私心,不能以个人好恶把孩子分类对待,还要做到时时刻刻按教育规律办事,只有这样,与家长的沟通才不会陷入被动。

在沟通中,一些问题孩子给教师的挑战最大。作为教师,我们会把主要精力放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也会关注孩子的品行与行为习惯,但我们永远也无法取代家长的有两点:亲人的关爱和家庭的氛围。那些阳光的孩子、正常的孩子都会有充满关爱的家长,有积极的家庭氛围,而有这样那样心理问题的孩子,家长和家庭氛围都多少有些问题。在与这些家长的沟通中,寻找问题孩子的心理症结常常是我们谈话的主题,但很多谈话都会无疾而终。这些家长中,有不少会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业,用严格的关注代替无条件的关爱。家庭原本是孩子的心灵港湾,但当这一作用消失了,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就会消失,行为上也会产生问题。这种谈话有时会涉及很多心理学专业知识,会超出教师的职业能力范围。也许正像《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所表达的,家庭教育应该成为一个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至少要向这些家长表达这层意思:对孩子而言,家庭就有心灵港湾的作用,这一点不能忽视。

无论如何,沟通是家校合作的前提,这之中教师常常要主动迈出第一步。班主任首先要做的是打开沟通的渠道,至少包括三类:一般性的信息传达渠道,多方交流的渠道,专门的一对一沟通渠道。我会设立一个单向传达的群,不需要家长的回复,保持重要信息的可传达性;至少要有一个多方交流群,可以多方留言多方观看,每位家长、教师都有表达的权利,教师可以发起一些专项问题的讨论,让一些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得以传播;还要有一对一的单独沟通渠道,这里是针对某一学生进行详细探讨的地方,我一般会在一周中选一个半天向家长开放,与家长一对一地谈他的孩子。

教师在沟通中要真诚表达,这包括自己的真实感受、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计划;沟通要平等,要互相尊重,即使某些家长在教育上有不专业的想法,也要在尊重的前提下平等探讨;沟通要充满理解,教师首先要表达出对家长真诚的理解,当你做了这方面的表达时,家长即使跟你有不同的观点,也会愿意尝试理解你的想法,理解总是相互的,理解是化解分歧、统一观念的桥梁。

年轻教师总是害怕与家长交流,但我们应该想到,我们和家长在关爱孩子成长上的大目标是一致的,在这个共同目标下,只要充满真诚与理解,没有什么是不能谈的。

 

作者:陈香夙 (作者单位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出处:《人民教育》杂志2021年第24期,原题为《家校之间:没有真实表达,难有真诚合作》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2-03-24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