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海外瞭望
  

新政 消除泡沫回归初心

  

2021年对国际学校来说是比较特殊的一年。此前,国际学校已经显露出了一些变革趋势,主要表现在课程的重构等方面。2021年,这种趋势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显得更加深入全面,影响也更为深远。

2021年5月,修订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颁布,明确要求坚持教育公益性,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外方为实际控制人的社会组织不得举办、参与举办或者实际控制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地方人民政府不得利用国有企业、公办教育资源举办或者参与举办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不得与利益关联方进行交易。这对于基础教育学段各式各样具有不同基因但都有国际色彩的民办国际学校而言,无疑是重要的政策信号。事实上,这类学校占据了中国国际学校市场相当一部分份额。在政策影响下,义务教育阶段的国际学校必须回归办学初心,谨防资本的过度影响。法律政策的修订,消除了资本带来的教育泡沫,恰恰为真正想办教育、办好教育的办学者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的《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对民办国际学校办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实际上,中国的国际学校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市场趋于饱和。家长日益理性的教育认知和市场发展的周期性波动规律倒逼国际学校褪去浮华,直面办学内在逻辑中的真实挑战。而政策的出台加速了这一进程,对当前中国国际学校的整体发展格局产生了深刻又深远的影响。

在办学日益规范的背景下,国际学校如何确定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显得重要又紧迫。

高质量的国际学校不仅严格遵守国家规范、落实国家政策,而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努力探索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现代化的中国道路。因此,面向未来,国际学校要在规范的基础上理顺发展思路,一方面不只关注课程认证、外教等外在的硬指标体系,更全面回归育人这一学校教育的本质;另一方面加强与公办学校交流合作,打通“双轨”,共同为构建中国特色国际课程体系以及中国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助力。

此外,国际学校还要主动回应中国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培养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能够承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责任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时代新人,这恰恰是未来国际学校大有可为的空间。

 

作者:滕珺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 环球周刊国际学校项目组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年01月13日  第06版 版名:环球周刊 选自题为“二〇二一国际学校年度发展观察报告”节选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2-03-24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