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张鸣事件反思:高校"衙门化"倾向值得深刻反省


 
徐锋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主任张鸣教授与其所在的国际关系学院之间的一场“战争”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其博客访问量也飙升到130多万。张鸣为什么这么“红”?3月12日,他的一篇博客文章披露,自己因两次触怒人大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而“可能被迫离开人大”,并提及高校的“衙门化”。一切皆有因果——据昨日最新报道,张鸣的政治学系主任已被撤掉,由“处级干部”被撸成了一介布衣。

  以一己微弱之力,挺枪跃马与强大的体制格斗,这种唐·吉诃德式的勇气往往能赢得公众的敬意和同情。张鸣与人大国际关系学院之间的这场公案,孰是孰非,在事态明朗前,尚难表态;但有一点却毋庸置疑——当下的高校,其“衙门化”程度之高,对学术自由之害,已经不容小觑,亟待改弦更张。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高等教育的衙门化,同样可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找到一脉相承的印记。作为高等教育鼻祖的孔子,虽然穷尽一生都没有真正实现自己孜孜以求的政治抱负,却将“学而优则仕”的理念镌刻进了后世书生的血液里。而随着封建帝王们“天下英雄尽入我毂中”的洋洋自得,更建构了这种理念得以实现的“学-官”体系:学而优,则或为行政官员,或为“学术官员”,如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祭酒(校长)就官拜从三品(副部级)。

  在这样的显性基因作用下,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从它一诞生起,就有了明确的“官学”式发展路径。时至今日,如果不能说是登峰造极,至少也是蔚为大观。全国有“副部级”大学31所;不仅大学分为“副部级”、“正厅级”,任何一所学校内部也是“部-厅-处-科”一字排开,传说中的“象牙塔”,如今从塔顶到塔尖循序渐进、森然有序,活脱一个衙门化的金字塔。

  力学原理告诉我们,金字塔状结构的最大优点是稳固,不幸的是,这也成了它最大的缺点,尤其是对于大学这样一个理应以自由、流动、活泼取胜的学术组织而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过于“稳固”,则极易保守,极易懒惰,极易官本位,极易一言堂,极易滋生腐败和寻租。这些在如今的中国大学中并不罕见,仅在大学招生方面,普通公众就早已管窥了高校“学权”的些许通天之力。

  其实又何止招生?一位老师说,“我看到那些豪华的行政机构,就感到心酸,很多部门一个办事员就可以有一间豪华的办公室,用的是液晶显示屏的电脑,而我们很多老师连自己的办公室都没有,只能在饭桌上看书备课!”张鸣教授说,在“官化”的氛围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听话的变成了奴才,不听话的变成了愤青。此言虽然过激,却不无道理。

  整体而言,高校行政化会带来两种后果:其一,学者争相入仕(如教授竞聘处长);其二,入仕者垄断资源、压迫学术。二者既可以成为一个先后过程,也可以并行不悖,但本质上是一个问题——官化,让学术走开。所以张鸣教授在他的博客里说,即使一个学术做得不错的人,坐在院长的位置上,也有可能变成一个十足的官老爷。所以,我们要反对的,是这种将教育和学术变成权力婢女的文化和体制。

  几天前,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在论及高校级别时说:“现在跟人交往,如果离开‘级别’这套话语系统,自己都会无所适从。”“泛行政化”对人的异化,可见一斑。据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像我们这样讲究“级别”。此话尚需考证,但至少绝大多数国家都不会如此,而像英美等高等教育非常发达的国家更是绝对不会如此。我们的“独创”,是必要,还是鸡肋?答案不言自明。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7-03-21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