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20世纪陶行知研究概述(六)


 

金林祥

 

其次,坚持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评价陶行知,不应该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事件发生的人物、时间、地点,也不应该只从字面上理解,作断章取义、注释式的研究,而应该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与陶行知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考察,把握其整体和全局,领会其思想的精神实质。同时,陶行知及其思想和实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逐步丰富、充实和完善的。因此,我们必须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评价陶行知。上世纪80余年的历史事实表明,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这一点,陶行知的研究事业就顺利,就发展。反之,如果我们忽视或背离了它,陶行知研究就出现曲折,甚至停滞不前。
  再次,既要重视提高,又要注意普及。21世纪的陶行知研究要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新的发展和突破,必须正确处理提高与普及的关系,做到提高和普及两手都要抓,都不能放松。在提高方面,要拓展陶行知研究的视野和领域,在进一步加强陶行知自身研究的同时,要拓宽和加强陶行知与同时代其他教育家,以及与生活教育运动内部其他人物之间的比较研究和群体研究。要对一些重大问题,组织力量攻关,多出成果,多出精品。要加强与海外陶研学者之间的联系,相互多沟通交流,提升研究水平。与此同时,也必须抓好普及工作。要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如编辑陶行知著作的教师读本、中小学生读本,编撰或更新教材,编写通俗生动的书籍等,把陶行知普及到人民当中去,尤其是中小幼教师和广大中小学生当中去。我们能否像陶行知当年开展科学下嫁运动那样,也来一个“陶行知下嫁运动”。
  第四,坚持与现实结合,与实践联姻。陶行知思想并不产生于大学的高楼深院,也不出于理论家的书斋,而是产生于改革中国社会和中国传统教育的伟大实践。陶行知的学说,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寻求中华民族和中国教育出路的学说。因此,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同中国社会实际和教育实践密不可分。上个世纪陶行知研究的成功经验也告诉我们,21世纪的陶行知研究,必须坚持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密切联系,才能有所作为,也才会有地位,有价值,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中国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不能陈陈相因,重在创造发展。学术研究贵在创新,陶行知研究更应是这样。陶行知重视创造,他曾说:“仿我者死,创我者生。” 从这个意义上说,陶行知的学说,又是一种创造的学说,发展的学说。而且在事实上,由于时代变迁等原因,陶行知著述中某些具体结论、方式方法等,确实也不适合于已经变化了的现实。因此,我们对陶行知思想不能作教条主义的理解,对陶行知的研究也不能陈陈相因,而应该在实践和研究中,勇于创造和发展陶行知思想。
  最后,要重视队伍的组织和年轻新生力量的培养。在上个世纪陶行知研究的发展进程中,一大批陶行知的学生、同事和朋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他们的带领和影响下,许多“新陶子”茁壮成长,其中不少人成为陶行知研究的中坚力量。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陶行知的学生、同事和朋友中,有的已经作古,许多人年事已高,逐渐淡出陶行知研究的第一线。在他们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批陶行知研究的中坚力量,其中不少人也已经退休,或即将退休。因此,重新组织陶行知研究队伍,注重培养年轻新生力量,使陶行知研究后继有人,陶行知研究事业生生不息,这是21世纪陶行知研究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7-04-02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