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20世纪陶行知研究概述(二)


 

金林祥

  编者按:本文是《20世纪陶行知研究》一书的前言,以明晰的思路、简洁的语言,梳理了上个世纪陶行知研究内容丰富、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对80年间陶行知研究的4个特征及其对我们今天的6点启示的概括与分析,对新世纪陶研工作不无指导意义。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原名文浚,后改知行,1934年7月又改名行知。他是20世纪我国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一生,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崇高评价。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颂他为“万世师表”,江泽民题词“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
  陶行知是20世纪我国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人民尊敬他,爱戴他,学习他,研究他,师法他。据对《20世纪陶行知研究资料索引》一书的统计,从1917到2000年的80余年间,发表有关陶行知研究的各类文章4630余篇,著作270余种,作者2570余人。研究成如此丰富,作者队伍这样广泛,这在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中并不是很多的。根据陶行知研究发展历程的客观存在以及内在规律,结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发展演变,本书将20世纪陶行知研究划分成为探索研讨期、纪念评价期、批判沉寂期、争鸣复兴期和发展实验期五个时期。
 探索研讨期是从陶行知留美回国执教到1946年7月25日逝世。1917年8月,陶行知从美国学成回国,9受聘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学教授,开始他的教育生涯,也开始了他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改革,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热血和生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陶行知的教育改革实践活动和教育思想,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曾围绕着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先生制以及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理论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参加讨论的既有陶行知的同事、朋友和学生,也有教育理论工作者,甚至还有在延安的中国共产党人。1939年8月,毛泽东明确指出,行知提倡生活教育,把教、学、做统一起来,这在马克思主义说来,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要求解放区的教育,增生活教育的内容。 这个时期,虽然也有不同意见和看法,甚至对某些问题,如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人口统制与教育等,还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和争论。但是,总体而言,是在进行积极的学术探索和研讨,它是20世纪陶行知研究的开端。
  纪念评价期是指从陶行知逝世至1951年5月因批判电影《武训传》而连带对陶行知的批判。陶行知逝世后,上海、重庆、延安、南京晓庄、香港、新加坡、纽约等地举行各种悼念活动,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纷纷撰文著书纪念他,高度评价他,形成了陶行知研究史上的一个高潮。这个时期的评价涉及陶行知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和陶行知的诗歌等重要内容。评价的基调是:在哲学上,陶行知是唯物论的一元论者。其中有的论进而认为,陶行知接受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是一个辩证唯物论者;在政治上,陶行知从一个教育救国论者转变成为一个新民主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钱俊瑞进而认为,陶行知最后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在教育上,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属于人民的民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对于陶行知诗歌的评价也普遍很高,认为其内容丰富、充实,富有教育意义;形式通俗、生动,大众化,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时期,邓初民提出,用“陶行知义”来概括陶行知最为恰当。所谓陶行知主义就是“人民至上主义”,强调陶行知所有行动与理论的最根本特点是“人民性”。
本书是一部陶行知研究的学术发展史。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有学者已注意到陶行知研究学术史的研究,先后发表了若干篇论文,对国内和日本、欧美等国外陶行知研究情况分别作了介绍。如有的论者把1927——1991年国内陶行知研究,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作评价:客观探讨期(1927-1946)、客观全面评价期(1946-1950)、黑暗期(1951-1953)、翻案期(1956-1958)、实践期(1978-现在)。 上述研究成果,粗线条地勾勒了国内陶行知研究的发展历程,初步展现了国内外陶行知研究的概貌。他们开创性的工作,为后来者开辟了道路,浇铸了地基,搭建了前行的平台。我们的研究正是他们工作的延续,是在他们基础上的拓展和推进。在编撰此书时,我们注意了以下几点:第一,把陶行知研究置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20世纪的陶行知研究,固然有其自身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但同时,它又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演变的深刻影响。在80余年间,陶行知研究的跌宕起伏,潮起潮落,正是这种影响的深刻反映。所以,本书的撰写,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将陶行知研究置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的背景下作历史考察和科学分析。第二,以丰富翔实的资料为基础,进行客观公正的研究。作为一部陶行知研究的学术史,它必然以前人和时贤的陶行知研究成果,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试验的成果为研究对象。因此,我们翻阅各种文献资料,查阅各种报章杂志,尽可能多地占有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对各种研究成果,各种不同意见,进行客观、公正地分析、研究,既不随意拔高,也不故意贬低,力求真实地反映20世纪陶行知研究丰富性、多样性的历史原貌。第三,既全面综合介绍,更注重专题重点突破。20世纪陶行知研究,成果丰富多彩,形式纷繁复杂。我们在对各种研究成果按不同时期作全面综合介绍的同时,更着力于对每个时期陶行知研究热点问题的分析和阐述,做到顾及面,更注重点;反映广泛性,更突出深入性。第四,以国内为主,兼及海外。陶行知首先是中国的,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这决定了中国是陶行知研究的主要阵地。事实上,20世纪陶行知研究成果的绝大多说也确实为中国人所做。因此,本书立足于国内陶行知研究成果,这是我们从事研究的基点。但同时,陶行知的影响又不仅仅只限于中国,从事陶行知研究者也不只是中国人。“陶行知又是属于世界的”。所以,我们的研究还必须放眼世界,反映海外。限于资料,本书反映海外的陶行知研究,主要是日本和欧美等国。第五,立足理论成果,又反映实践试验。陶行知研究,无庸置疑主要是理论研究;在理论研究中,又以教育理论为主,兼及哲学、政治、文化、诗歌等。因此,本书在撰写时,立足理论成果,并突出教育。但是,陶行知研究又不限于理论,尤其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试验异军突起,成绩斐然。所以,本书也反映这方面的成果。上述五点,也可以说是本书的主要特点。此外,在框架结构上,本书主要依据20世纪陶行知研究的分期设章,同时又考虑到实际情况,专设一章,介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试验。附录一以年表的形式,记载了领导人的题词,重要的陶行知学术研究活动和纪念活动,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著作、论文的出版、发表,以及陶行知研究团体的成立、研究刊物的创办等,概要地展现了20世纪陶行知研究的发展脉络。附录二为主要参考文献。
  20世纪陶行知研究,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至今可以说完成了;作为一部学术著作,现在也已正式出版了。然而,陶行知研究作为一项事业,无论是理论探索,还是实践试验,都仍在继续,仍将不断发展。如果本课题的研究,本书的出版,能对21世纪的陶行知研究提供某些历史启示,起到某种推动作用,那我们将感到无比欣慰。同时,这确实也是我们所殷切期望的。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7-04-02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