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史海钩沉
  

17—18世纪化学教育的特点


17—18世纪化学教育的特点

 

17—18世纪的化学教育是建立在中世纪化学教育发展基础之上的,然而,随着近代资本主义教育体系和近代化学体系的初步形成,17—18世纪化学教育发展又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1)从地域上看,17—18世纪的化学教育主要在经济相对发达、特别是萌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获得了发展。其中包括英、法、德、瑞典、俄国、荷兰、美国等。一方面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丰富为化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工商业的发展对实用知识的需求刺激了化学教育的发展。

2)17—18世纪化学教育是与当时普通教育和科学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资本主义教育体系从17—18世纪开始形成,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渗透了科学知识的教育,这是区别于中世纪普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正是随着17—18世纪科学教育浪潮的兴起而带动了化学教育的发展,并且化学知识最初是以“自然课程”或“科学课程”的面目与其他知识混合在一起出现在课堂上的。

3)17—18世纪科学教育内容包括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医药学、机械学、航海术、测量术等不同学科和知识。但相比较而言,化学教育仍比同期的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医药学等学科的教育发展水平要低,起步也要晚,普及程度也要小。这并不是因为社会对化学教育的需求不迫切,而是由于这个时期化学学科自身也刚刚处于形成时期,其完善程度远不能与那些较古老的学科同日而语。因此,17—18世纪的化学教育仍常常寓于医药学教育之中,这是对中世纪后期化学教育形式的直接继承。因为从大学专业设置来看,不仅是传统大学,即便是新建立的大学也没超出文、法、神、医四类。这样,要想在大学里讲授或接受化学教育,就必须依赖医学专业。化学教授常常是由医学教授来兼任,化学家常常是学医出身。从药剂师学徒开始接受化学教育在法、德等欧洲大陆国家更为突出,而英国则是自学成才走上化学研究道路的业余化学家偏多。实际上,17—18世纪还未出现专门培养未来化学人才的专业、系、科或其他机构,从事化学研究还未成为一项谋生的职业,几乎所有的化学家都是通过非专业化学教育途径成长起来的,并往往具有非化学专业的一技之长。

4)在学校教育中,17—18世纪的化学教育主要出现在高等学校。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在17世纪中叶才形成,而当时的大部分化学知识是在18世纪才产生的。因此,这个时期初、中等学校几乎谈不上什么化学教育,最多在专科或实科中等学校有一些零散化学知识的传授。高等学校的化学教育成为这个时期化学教育的主要基地。由于传统的老牌大学仍以神学和古典课程为主,大学管理权主要掌握在教会特别是天主教会手中,化学教育很难在这些大学中展开。事实上,化学教育主要是在一些新建立的高校、非天主教会高校、非教会高校或非传统型高校中进行的。化学教育的发展与高校教育的改革休戚相关。化学教育通常在君主开明的国家和在世俗性较强、教会势力较弱、追求实用知识的高校里开展得比较好。

5)中世纪以艺徒制实施化学教育的形式仍然存在,不过随着大规模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这种教育方式就显得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是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它主要通过各种职业学会、职业讲习所甚至职业学校向工人传授必要的化学知识。

6)化学教学方式除了在大堂上进行演讲外,已增加了当堂进行化学实验演示的操作。许多化学家则是在师徒式化学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即学生通过协助老师从事实际的化学研究工作而从中掌握很多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术,并培养化学研究能力。

7)17—18世纪推动化学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借助于各种化学教科书、著作和刊物,特别是这个时期出现的化学教育史上的经典教科书与讲义。许多化学家正是在青少年时期通过阅读这些化学书籍而对化学发生兴趣,有些化学家则完全是依靠自学化学书籍和自己照书本做实验来掌握化学知识与实验技巧。事实上,由于当时学校化学教育很不规范,大多数化学家必须依靠自学才能成才,这主要借助于当时的图书资料来达到。另外,游学也是当时一种时髦的求学方式,即求学者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拜师访友,增进最新化学知识的掌握。这种求学方式也促进了留学制度的形成。如果没有这些自学方式,特别是没有各种化学书刊的出版,17—18世纪化学家的人数也许会大为减少。17—18世纪几乎各种正规学会都办有自己的刊物,而第一份专门的化学刊物是1778年由德国人克瑞尔(L.von Crell,1744—1816)创办的《化学杂志》,第一份专门的法文化学刊物是1789年由拉瓦锡、德·莫沃、蒙日、贝托雷和阿德特(P.A.Adet,1763—1832)印行的《化学年鉴》,它至今仍在出版。

8)17—18世纪的各种学会,包括国家科学院在内对化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这种形式几乎在所有开展化学教育的国家中都存在。各种学会一方面是包括化学家在内的科学家自己的科学组织,在这里可以进行集会、讨论、交流、研究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化学家通过学会利用演讲等形式向广大青年和平民百姓普及化学知识。有的学会甚至还开办学校,招收学生,这正是俄国科学院不同于其他国家科学院的一大特点。

9)在开展化学教育为数不多的国家中,发展水平并不平衡,大致可分为三个档次。第一,英、法、德三国开展化学教育最发达。近代化学的确立主要得益于这三个国家化学家的卓越贡献,同时这三个国家的普通教育也代表了17—18世纪的最高水准。其中又以法国化学教育发展相对较完善和齐整,特别是在18世纪最后10年,它的高等化学教育课程已趋近近代结构。法国的化学教育影响了英、德两国化学教育的发展。英国化学教育在18世纪中叶曾处于领先地位,德国化学教育则后来居上,特别是大学改革运动,为化学全面进入高校打开了方便之门。第二,瑞典化学教育水平处于第二个档次。瑞典化学教育主要是从18世纪开始起步的,但到了18世纪末时,它已与英、法、德化学教育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第三,其他国家的化学教育水平则属第三档次。它们在17—18世纪主要处于借鉴和学习别国的化学教育阶段,化学这门学科才刚刚开始在这些国家寻找到生长的土壤,像美国,几乎完全是在为近代化学教育的产生做各种准备。

10)17—18世纪化学教育发展最有意义的一个方面也许是它的教育内容的变化,特别是在化学理论方面。波义耳的元素定义使化学教育内容具有了近代科学的意义,燃素说的提出,彻底结束了炼金术理论在化学教育中的统治地位,燃烧氧化学说的出现使化学教育具有了真正的科学理论内容,它是近代化学教育体系形成的关键一步。燃素说的化学教育使化学家头脚倒置地看待化学世界,取而代之的燃烧氧化说的化学教育才使新一代化学家正确认识化学世界。正是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以燃烧氧化学说为中心内容的化学教育体系,才顺利迎来了19世纪的化学发展。

总之,17—18世纪的化学教育确实呈现出不同于中世纪化学教育的许多特点,它开了近代化学教育发展的先河,为19世纪化学教育全面而系统的发展打下了必不可少的基础。然而,17—18世纪的化学教育毕竟仅仅是近代化学教育的起步阶段,无论是化学教育的形式、规模、管理、体制,还是教学条件、课程、教材、实验建设等方面,其水平都不高,一切都显得很简单、粗糙,远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近代化学教育体系的最终形成要到19世纪才得以实现。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7-05-21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