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树上的青柿子哟,
苦呀苦盈盈;
落到地下的黄柿子哟,
涩呀涩咧咧;
只有那石灰水浸泡的红柿子哟,
甜呀甜蜜蜜……
8月16日,记者前往重庆和湖南交界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采访,在横亘绵延的武陵山深处,不时传来悠扬婉转的民歌。当地乡民们说,这歌,是对那些常年在山乡默默教书的老师们的歌颂。
四川河分隔重庆、湖南,一边是湖南省保靖县清水坪镇坝木村,一边是重庆秀山保安乡龙家村。
龙家村有50多户300多人,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居住着苗族或土家族村民。1987年以前,村里的孩子在村校上完小学二年级后,大多走入社会。
四川河对岸有所小学——湖南省坝木村小学。1987年,秀山县和湖南保靖县经过协商,将龙家村小并入坝木村小,因为龙家村四川河组有40多个孩子到湖南上学,需要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派一名教师到湖南坝木小学任教。
家住四川河组的苗族女教师石元英听说后,立即主动向学校申请去坝木小学教书,成为了一名跨省执教的教师。从此,石元英便开始了过河往返于渝湘之间的教师生涯。
以背作“桥”:上万次往返涉过四川河,没有一个学生因此受伤
由于四川河沿河十多里没有桥,每天上学,孩子们只能踩着石墩,心惊胆战地过河。四川河每逢下雨必发山洪,河水涨得很快,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已先后夺去了8个人的生命。
看到这种状况,每天早上,石元英让孩子们聚到自己家里,带领大家过河到学校上学;每天放学后,这些孩子又在操场集合,由石元英背着学生过河回家。
这一背,不知不觉就是20年。
1987年9月底的一个星期六,一大早就下起了大雨,直到下午也没有停下来。下午3时,老校长对石元英说:“雨没停,河水还在不停地涨,你干脆带学生提前回家。”
石元英带着几十个孩子冒雨赶到河边时,汹涌的河水已漫过石墩。第二天是周末,孩子们不能不回家。石元英让会游泳的高年级学生手牵手游到对岸后,31岁的她虽然不会游泳,但此时已没了退路。她拿一根青杠树枝做拐杖,弯腰背起低年级学生跨进了大腿深的河水中。往返6趟,将最后一个孩子背到对岸后,紧张过度的石元英一下子瘫坐在地上。
一天上午,连续下了4个多小时的倾盆大雨,石元英背着一名学生走到河中间时,上游洪水汹涌而来,一根两米多长的木头顺水横冲直撞,情急之中,她赶紧将身子一侧,木头擦身而过,她顿时感到右小腿一阵钻心的疼。但这时,她不敢松手,在将最后一名学生背上岸后才发现,小腿大块皮肉已耷拉在一边。至今,石元英右小腿上还有一块鸡蛋大的疤痕。
有一年春天,连续下了几天暴雨,河水没过石墩顶,水急浪大。星期六放学后,石元英带着30多个学生绕20多里山路经小桥过河回家。走到人落河(因水急路窄,不时有人落水遇难而得名),恰遇路上泥石流滑坡,原本就窄的山路只剩下巴掌宽,路边近10米高的堡坎下便是湍急的四川河。石元英停下来,让同学们全部手牵手站好,当时,她仅7岁的儿子王先盈由一名六年级学生牵着。安排好后,石元英背着5岁的学前班学生肖金元走在前面,没想到刚开步走,王先盈便脚下一滑向河边倒去,幸亏六年级学生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他的衣领才幸免于难。
为了领学生过河,石元英和家人想尽了办法。1993年春,因为洪水太大,石元英和学生不得不“休学”在家。第三天,洪水仍未消退,看着心急如焚的妻子,丈夫王焕林找来4个村民,将自家打谷子用的木制谷斗抬到河边,翻过来当成临时小舟,将妻子和学生带到对岸。此后,每遇发山洪,王焕林和村民便早早将谷斗搬到河边等候学生。十多年来,石元英家用坏了六七个谷斗。
20年来,石元英背着学生上万次往返涉过四川河,不知在河里多少次摔倒受伤,但令她欣慰的是,至今没有一个学生受伤。
甘为人梯:自己患严重的风湿病,却换来桃李满天下
如今,石元英已经快50岁了,她一天只吃早、晚两顿饭,中午一般都在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中度过。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每天放学回家,她仍然还要护送孩子过河。
因为长年背孩子过河,石元英得了很严重的风湿病。1997年10月,石元英突然感到自己双脚一阵剧烈疼痛,站立不稳。学生家长得知后,同时请了4个医生,上门为她治疗。学生们你一角我一角凑了几块钱,给她买了饼干、红糖和鸡蛋,守候在她床边。
病床前,曾经受到石元英资助的学生覃小川,从背篼里捧出50个鲜红的柿子,抽泣着说:“石老师,您的病是为背我们得的,我没有钱给您买补品,就在家里的树上摘了这些柿子,用石灰水在坛里捂了7天才捂红。听爸爸妈妈说,熟透的柿子甜得很,能稳心,您吃几个吧……”小川捧着一个红柿子,仿佛捧着一颗跳动而赤诚的心,让石元英顿时感到鼻子一酸……
入夜,石元英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她回忆着乡亲们、孩子们来看望她的情景,回想着小川捧着红柿子时那张天真纯朴的脸……枕套,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她哽咽着叮嘱丈夫说:“我如果不把孩子们教好,对不住乡亲们啊!”石元英说,卧床3个月,是自己一生中最为感动的日子,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一生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决心。
在石元英生病的日子里,每当四川河涨大水,学生们不能过河上学时,石元英就坚持在床前给学生们上课。同事陈宜健说:“她最痛的时候,不能下床,坚持在床上给学生上课。她说,为了学生,为了工作,这样做值得。”
“有石老师后,我们四川河组变了大样!”龙家村党支部书记龙兴洲对记者感叹地说,“石老师给山寨村民带来了福气。她来后,我们四川河组的孩子全都上了学,并全部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学生们中学毕业后学了技术外出打工,靠打工挣的钱,不少村民修建了新房。”
四川河水长流不息,四川河上,石元英用肩背架成“桥梁”,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20年来,石元英桃李满天下,村里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经她教过的学生有28人升入了大学,5人考上了研究生。
54岁的村民白天云说:“我两个儿子都是石老师背着上完小学的,现在都在浙江厂里做工,每个月要给我寄好几百块钱回来呢!没有石老师,我儿子哪能成才哦!”
师爱如潮:“日子再穷,再艰难,也不能耽误了孩子们的学习!”
石元英长期默默无闻地奉献在教育战线上,考虑到她的工作业绩,1997年8月,秀山县按相关政策规定,正式将她从代课教师转为国家公办教师。
有人悄悄告诉记者,石老师教了一辈子书,却没亲眼见过火车,没穿过一件好衣服、一双皮鞋。在石元英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那台亲戚送的14英寸黑白电视机,由于年代久远,已经锈迹斑斑。然而,生活简朴的她,对学生却很大方。
1995年秋季开学的时候,教室里突然空出了杨秀兵的座位。石元英来到杨家,看见小秀兵正坐在床边,就着一盏煤油灯看书。经了解石元英才知道,杨秀兵的父亲外出打工遭遇车祸身亡,患有严重精神病的母亲承受不了打击,撇下孩子走了,小秀兵只能寄养在伯父家里。但伯父家里很穷,5个孩子中有3个是智障,懂事的小秀兵只好辍学帮助伯父。看到这种情况,石元英眼睛湿润了。
“日子再穷,再艰难,也不能耽误了孩子上学!”石元英心急如焚,当即把杨秀兵的伯父找来,对他说:“杨秀兵吃的、穿的、读书的钱全部由我负担。”就这样,当时一个月仅100多元代课收入的石元英,又多了个“儿子”。从那以后,杨秀兵再也没缺过一节课。
与石元英同事8年的陈宜建告诉记者,长期以来,石元英家庭经济十分困难,连买化肥、农药的钱经常都要靠借。但她对学生却很慷慨,20多年来,石元英先后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60多名贫困学生。学生没有本纸、笔墨等,石元英常自己掏钱买了送给学生;学生饿肚子,她也常拿钱给学生买吃的。特别是开学期间,她还经常给学生垫付书本费和学费。
石元英不仅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还刻苦钻研教材教法,努力教好每一名学生。在她的引导下,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成绩也越来越好。老师们说,凡是接手石元英教过的班级,教起来总是很轻松,学生素质都普遍好一些。去年,石元英教过的一个湖南籍学生张荣考上了北京大学,湖南省保靖县政府奖励坝木小学1万元,并奖励石元英500元。石元英说,那天她很高兴,因为在她看来,孩子们成才了,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工作成绩突出,石元英先后20多次被秀山、保靖两县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师德标兵”,8次获政府嘉奖。2004年9月,她被评为“重庆市农村学校优秀教师”;2007年,她荣获“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提名奖”,被评为“重庆直辖10年建设功臣”。
2006年,在湖南和重庆两地的努力下,四川河上终于架起了一座“友谊桥”。从此,四川河组的孩子们再也不用涉水过河了。然而,村民们看到,石元英依旧背着先天残疾、行动不便的13岁学生肖伦兵,不分春夏秋冬,行走在湖南坝木村小学与重庆龙家村的小路上。她的背影,永远定格在青山绿水之间……
2007年8月3日至9日,石元英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参加了“2007年北戴河暑期专家休假”。回来后,面对记者的采访,石元英说:“当老师,就要付出,就要甘于清贫,给孩子们做‘桥’,看着孩子们成长成才,到祖国各地为国家建设作贡献,心里也就感到欣慰和甜蜜!”(本报记者 黎拥宪 通讯员 谭凯鸣)
《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22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