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学校(以下简称“清华附中上地学校”)紧邻清华附中本部,前身是上地中学,生源质量与本部相比较弱。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说,接管这所薄弱学校,是要扩大本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承担名校的责任。学校最大的特点是小,执行校长辛颖来后,很想为学生们建一个乐高教室。选来选去,乐高却只能摆到了教学楼的墙上。
正因为不大,辛颖能叫得出多数学生的名字,知道他们在哪个班,参加了哪个社团,并会尽其所能地帮助他们。小学校、大课程、大文化,蕴含着一所城市小规模学校由弱变强的内涵式发展“秘诀”。
人文:为学生为教育设计一场大戏
来到这所小学校,辛颖“大刀阔斧”,劝退了不合格教师,利用校本部资源加强教师培训,激发教师动力;引进校外资源,成立各种学生社团,激发学生潜能。辛颖曾任清华附中德育主任,到上地学校后,不忘本部立德树人的育人本色,学校活动处处体现着德育特点,学校的生命力在师生身上逐渐体现出来。
起初,为激发师生活力,辛颖引进了一场大戏——北京曲剧《四世同堂》。北京曲剧是北京地方戏,承载了北京地方文化。曲剧《四世同堂》也与语文课本里的相关篇目呼应,学生通过演戏可以深化对经典、名家、课文的理解。同时,由于是戏剧表演形式,不仅能锻炼学生文学剧本、歌唱、舞台表演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更能促进师生合作、校内外合作。
这部戏,让学生展现了新“面目”。第一次隆重上演,是2015年9月19日,在清华大礼堂。许多家长看过戏后发现,孩子身上原来藏着那么多潜能。
通过这部戏,学生也开始重新思考经典。2016届(1)班叶雨晗被选为韵梅的角色演员之一,她发现:“仔细琢磨反复揣测剧本,甚至原著小说,原先只是文字描写出的人物在我眼前慢慢变得丰满且有血有肉。”
这部戏还带动了学校人文类课程的发展。学校共开设了五大类30多门校本课程,以北京曲剧《四世同堂》为代表的课程,学生选课尤为踊跃。老舍戏剧社每年的报名人数远超招新人数,能上这门课,真要“过五关斩六将”。曲剧《四世同堂》由于其经典性,成了学校保留剧目。
在活动中收获成长,在排演中感受人生,在戏剧中锻炼自我。这种收获里隐藏着这所学校的第一个文化特征:人文创新,综合利用资源,创造条件进行播种,培育成长。
科技:让探究过程与方法在心田扎根
初次与清华附中上地学校科技社团指导教师赵兴祥和学生成员见面时,他们拿来了一架四轴飞行器。没想到它竟然是“榫卯结构”的,而且由学生自己设计完成。
2017届(2)班康岳洋说,由于无人机动力大,产生的震动也大,需要机身稳固而强大,大家通过查资料讨论后决定,试试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榫卯结构。“我们用平面设计软件,把每一个细小的部件勾勒出来,再用‘卡魅’激光切割机将设计图稿切割成实物,把它们拼接起来。”康岳洋说。
“卡魅”是学校引进的一门科技课程(Computer Make,简称卡魅),得到了清华大学卡魅实验室的支持。“无数次试验后,我们终于将整个机体拼接起来,并在其中放入微控芯片、电路及动力装置。”康岳洋很兴奋。经过一番尝试,无人机终于飞上了蓝天,科学探究方法与过程,也在这群学生的心里扎根了。
指导教师赵兴祥说,科技课程是学校排在首位的特色课程。从2014年10月开始,“疯狂实验室”课程已经开设了4年多,通常会邀请校外科技工作者来校为学生上课。试管里液体颜色的变化、燃烧瓶里冒出的一点烟、亲手制作的一个飞机模型,都让学生新奇、兴奋。为了持续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清华附中上地学校每年都举办“科技节”,至今已有六届。
“在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上面,学校可以说是不计成本的。”辛颖说。她曾亲自带领天文社团的师生去中国科学院河北兴隆观测基地去看星星,研究“星轨”的形成。
科技素养是现代人必备的素养,蕴含着实现科技强国梦想的秘密。在学生科技素养养成上不计成本,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强国梦想,也体现出学校的第二个文化特征:科技助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全员科技素养、科学精神。
体育:以健美的身体承载高贵的灵魂
一到课间,码放在操场边球筐中的篮球,就会被学生一抢而空。晚到的学生自由加入,随机组合。在清华附中上地学校,篮球、足球、排球就放在操场边的球筐中等待学生随时取用。
站在办公室里看学生们在操场上运动,这似乎成了学校领导班子的必做功课。“孩子们在操场上的各种活动,老师们都能看得到。”副校长郎艳一边看着操场,一边笑着说。
副校长李伟明对学校体育思想的最深印象是,校长王殿军提出,清华附中要培养方方面面的领袖人才,体育是这个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高贵的灵魂只能栖居在健美的身体里。”王殿军援引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的话道。
清华附中上地学校的体育特色,是“白手起家”的,从健美操开始。后来,辛颖力主引进了冰雪项目,借助清华附中的体育力量,大力发展足球、篮球等。她还设计了冬令营和夏令营体育项目,让学生在探究中巩固体育成果并拓展体育内涵。
如今学校的体育,曾经拿过足球比赛男女足球学区第一名,健美操全国比赛第一名。“我们已经成为全国的足球实验学校。我们的学生没有因为参加体育运动而影响学习,反倒提升了成绩。”李伟明说,“学习是个大概念,包括体育在内的‘大学习’,可以开阔眼界,丰富体验,是真正在落实素质教育。体育可以调整一个人的生命状态,体育也可以帮助学生完善人格。”
无体育,不清华;无奋斗,不青春。体育理念和课程设计体现着这所学校的第三个文化特征:体育先行,锻炼学生体魄,促进身体素质提升,磨炼意志。
研学:在行万里路中实现跨界学习
通过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素质,是清华附中上地学校另一个鲜明的教育特点。王殿军说:“学校有围墙,教育无边界。基础教育育人的大舞台,不仅在校内,也可以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还可以在博物馆、艺术馆,更可以在工厂企业、田间地头,甚至天南海北……”
学校由于紧邻圆明园,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锻炼体能,学校每年在初一年级开设“走进圆明园”校本课程,至今已持续了6年。
“初期,主要有生物、体育、历史、地理、英语5个学科参与。”学校教科研主任叶春芳说,“随着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越来越科学、多元,逐渐又有语文、数学、政治、美术、书法、摄影、音乐加入,现在共12个学科参与。”
研学脚步一旦迈出,效果一旦显现,就不会停下来。冬季的越野、夏季的营地,都成了研学课堂。师生们的研学旅行正沿着“丝绸之路”走下去,足迹还延伸到了英国、意大利、新西兰……
据辛颖介绍,研学课程要探讨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学生的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学生怎样愉快地学习,各种学习体验怎样深刻、牢固地积淀为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综合素养。
“研学课程的育人方法是学思结合,我们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活动式育人。”辛颖说,“我们要让学生培养一项特长,养成一种社交方式,未来让人生更加幸福。”
这所学校的第四个文化特征由此凸显出来:读书行路,培养知行统一,推进无边界的教育,点亮思维。
教育需要等待,对于原先相对薄弱的学校来说尤其如此。在海阔天空的教育舞台上,这所城市小规模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们,正在静待花开。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