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新师范教育”思想述评
1919年,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生讲习会上,陶行知详述了他关于“新教育”的主张。陶行知对“新教育”进行释意时指出,“我们中国的教育,倘若忽而学日本,忽而学德国,忽而学法国、美国,那是终究是无所适从。所以新字的第一个意义要‘自新’。今日新的事,到了明日未必新;明日新的事,到了后日又未必新。即如洗澡,一定要天天洗,才能天天干净。这就是日日新的道理。所以新字的第二个意义要‘常新’。又我们所讲的新,不单是属于形式的方面,还要有精神上的新。这样才算是内外一致,不偏不倚。所以新字的第三个要义要‘全新’。”[1](P312)
1926年,为适应师范教育的需要,陶行知专门提到了“新师范教育”,指出“中国今日教育最急切的问题,是旧师范教育之如何改造,新师范教育之如何建设。”[1](P96)陶行知的“新师范教育”思想同样包含了“新教育”思想中“自新”、“常新”、“全新” 的三重含义。
一、“自新”强调师范教育应扎根本土,坚持中国时代特色
陶行知指出,要真正发展“新师范教育”,我们的师范教育就不能是“从头脑里空想出来的”,也不能是“从国外运输进来的”,必须是“从自己的亲切经验里长上来的。”[1](P96)
(一)重视“中心学校”对培养师资的作用
陶行知强调“师范学校的使命,是要运用中心学校之精神及方法去培养师资。”[1](P93)由于深刻认识到前清办理师范教育时将“师范学校与附属学校隔阂”的弊病,他认为师范学校与中心学校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反对将中心学校称为师范的“附属学校”,主张 “要打破附属品的观念”。
不仅如此,陶行知提出应以中心学校为指挥棒来指导师范学校的建设与改革。中心学校作为师范生实习的基地,有哪一种的中心学校就可以办哪一种的师范学校。比如,“有幼稚园为中心学校,就可以办幼稚师范;有小学为中心学校,就可以办初级师范;有中学或师范为中心学校,就可有办高等师范或师范大学;有各种职业机关或学校做中心学校,就可以办各种职业师范。”[1](P95)陶行知对中心学校的重视体现了“自新”的思想。
(二)重视乡村幼稚园建设及幼稚师范建设的“本土化”
当时国内的幼稚园有三大毛病: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陶行知立足中国贫穷农村的实际,认为中国格外需要的是乡村幼稚园。农忙的时候,乡村幼稚园可以减轻农妇的负担,减少年长的孩子因要照顾弟妹而缺课,还可以为幼稚儿童造幸福。因此,他主张在大胆向外国借鉴的同时,应着力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当时的条件无法专靠幼稚师范去培养新的幼稚园师资,他又提出以优良幼稚园为中心,采用“幼稚园的徒弟制”以增加训练师资的地方。
这种“自新”精神使陶行知建立的试验幼稚师范院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及时代特点:比如招收乡村女子入校学习,为乡村受教育的女子扩大就业之路;招收乡村小学教师的夫人、未婚妻或亲戚,增进乡村教师在乡村服务的幸福感,延长他们的服务期等。
(三)提倡发展“艺友制师范教育”
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职务也是一种手艺,他受各种行业颇有实效的艺徒制的启发,对传统的徒弟制进行改造而孕育了“艺友制”:“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教师,便是艺友制师范教育。”[1](P154)
“艺友制”的提出是在晓庄试验乡村师范被取缔之后,当时师范教育“将学理与实习分为二事”[1](P155),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普通中学不相上下;而且“大多数受过师范训练的人,至今办不出一个可以令人佩服的学校。”[1](P155)为此,陶行知特别推崇艺友制,但他同时指出,艺友制不是用来代替师范教育,而是用来补师范教育之不足。可见其师范教育思想紧系当时师范教育发展的实际,体现了扎根本土的“自新”精神。
二、“常新”,强调以发展的眼光完善师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在发展师范教育时,陶行知还以哲学发展观指导师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做到“日日新”。
(一)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
陶行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师范教育培养目标问题,认为教师应当合时代的要求。他在生活教育运动的不同时期对教师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比如在提倡新教育时期,他提出教师应当“有信仰心”;“有责任心”;“有共和精神,事事与学生共甘苦”;“有开辟精神”;“有试验精神”。在试验乡村教育时期,陶行知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运用困难以发展思想及精神;做人民的朋友,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决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国难教育时期,陶行知主张做大众教师的人应当帮助解决国难而不致加重国难,必须追求真理,讲真话,跟学生学,和学生大众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在民主革命时期,陶行知认为民主教师必须虚心好学、宽容,理解学生,能解放学生的眼睛、双手、头脑、嘴、时间、空间,跟民众学习,放下先生架子。充分体现了他以发展的眼光来发展“活的师范教育”。
(二)重视师范毕业生的继续教育与终身发展
陶行知先生对师范教育有一个鲜明的观点就是师范学校有继续培养的责任。他指出“内地有许多师范学校,对毕业生毫不关心。这是最不好的现象……学校对毕业生有继续培养的责任。”[1](P377)他把对毕业生进行继续教育作为师范学校的责任,提出成绩合格的师范生毕业时暂不发给文凭,到教育界工作服务半年后经考查确认能按生活教育原理办学的,才颁发毕业证书。陶行知的这一观点已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师范生的继续教育是为了给学校教师的思想观念与教学方法源源不断地输入新鲜的血液,对教师个人成长提出了“常新”的要求。
三、“全新”强调以创新精神发展师范教育
“全新”的理念表现在能够以试验的精神探索尝试、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检验准绳,保证师范教育改革不仅在形式上创新,在精神实质上也要实现创新。
(一)试验的精神是师范教育进步的动力
陶行知指出新教育之所以新,旧教育之所以旧,是因为“发明能力”的不同,发明力依赖于试验,他的师范教育思想以其“试验之精神”为指导,体现了创新意识。
陶行知还以“试验之精神”对从事教育事业的学者提出了期望:“全国学者,苟能尽刷其依赖天工、沿袭旧法、仪型外国、率任己意、偶尔尝试之旧习,一致以试验为主,则施之教育而教育新,施之万事而万事新,未始非新国新民之大计也。”[1](P8)因此,有了试验的精神,师范教育就有了进步的动力。
(二)“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是检验师范教育的准绳
陶行知最初拿到晓庄试验的是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所谓“教学做合一”,简单地说就是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做”是主导,它既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陶行知指出,应当要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为准则办理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乡村的实际生活是重心,试验乡村师范的全部课程就是全部生活,没有课外的生活也没有生活外的课。
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最初应用在培养师资上面。“培养小学教师要在小学里做,小学里学,小学里教。”[2](P558)他主张以中心小学作为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中心,幼稚园和中学作为培养幼稚园教师和中学教师的中心学校。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中心学校就是要把理论与实习合为一炉而冶之。”[2](P558)师范教育改革的一切尝试成功与否,就是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检验标准。
总之,陶行知立足中国国情,把新师范建设的重点置于乡村,抓住了中国师范教育的症结,并吸取了中外的有益经验来发展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思想。他改造旧师范教育的弊端、以“适合社会应用的师范教育”为宗旨,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了创新精神,对中国现今的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前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师范教育面临着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培养体系的重新调整、进修制度的重新完善。如何整合本土资源,借鉴外来经验,使师范教育改革不断地稳步向前?陶行知关于保持“自新”、“常新”、“全新”的“新师范教育”思想的精神是一面引路的旗帜,是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7-09-21
返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