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史海钩沉
  

张伯苓:他身后留下了几元零钱和一所南开大学


今年的10月17日,是南开中学成立100周年的日子。100年来,南开中学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学子遍天下,其中不乏周恩来这样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还有当今总理温家宝,以及无数的科学家、艺术家,等等。在南开中学百年诞辰之际,我们有幸“发现”一位伟人,他就是我国近现代伟大的爱国者和杰出的教育家——张伯苓。

张伯苓是北洋水师一名退役的水手,他从私塾教师起步,经过几十年执着的艰苦奋斗,带领一支神奇的团队,先后建起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现在的天津第二南开中学)和重庆南开中学。由于受左倾思潮和种种因素的影响,张伯苓的名字和事迹被历史的尘埃层层掩埋,当今很多人(尤其是青年人)不知道中国曾经有这样一位彪炳千秋的伟人。但是在当年,有人称张伯苓为“孔后办学第一人”,有人认为他是“中国的富兰克林”,还有人把他定义为“伟人中的伟人”。如今,我们终于有机会清除历史的尘封,重温张伯苓的丰功伟绩,并对这位伟人致以深深的一躬。



教育救国的伟大实践者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国运衰微,民不聊生,甲午海战惨败。作为北洋水师的一名水手,张伯苓痛感国家和民族的危亡。虽然军事救国的理想破灭了,但是他没有消沉,而是萌发了教育救国的思想。他写到:“中国虽然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但是人的精神萎靡不振。要挽救危机,复兴中华,必须造就新人!”

在当时的中国,还有一些开明人士同样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天津著名的士绅严修就是其中的典型。1898年初冬的一天,张伯苓和严修第一次会面。两人志同道合,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严修礼聘张伯苓担任严氏家馆的私塾教师,两人结成了莫逆之交。从此,忧国忧民的情怀与肝胆相照的友谊相互激荡,爆发出照耀历史的光芒,翻开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壮丽的篇章!

1904年夏,张伯苓和严修东渡日本,考察其教育发展情况。他们想要弄清楚,为什么日本明治维新三十年就如此强盛,而中国却一直贫弱。从日本考察回国后,两人认为:中学居于小学和大学之间,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所以决定先办中学,以后再向小学和大学扩展。1904年10月17日,学校开学,招收学生73名。在第一届学生中,有一名学生叫梅贻琦。梅贻琦毕业后考取了第一批庚款赴美留学生,在630名考生中高居第六名。他学成回国后到清华大学任教,1931年成为清华大学校长,执掌清华大学帅印将近20年。

张、严两人兴办新式教育的精神感动了天津的许多开明士绅,有人捐款,有人献地。1907年,在天津旧城西南一块获赠的盐碱荒地上,张、严两人盖起了新校舍。因为这个地方被天津人称为“南开洼”,所以校名改为“南开中学堂”,这就是今天的南开中学。

为了开办大学,1917年8月张伯苓赴美国留学取经。他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师从著名教育家杜威。此时他已经41岁,但他甘当小学生,孜孜不倦地认真钻研。1918年冬,张伯苓回国,他先乘船到日本,后取道朝鲜返回天津。1919年9月,南开大学成立,设文学、理学、商学三科,教师17名,学生96名。这第一届学生中就包括周恩来,他被张伯苓准予免试进入南开大学文科。

1936年,张伯苓多方筹措资金,在重庆市郊荒凉的沙坪坝买地800亩,建起了南渝中学,1938年改名为重庆南开中学。学校于1936年9月开学,招收学生200多名。不久,“七七事变”爆发,中日全面开战,天津南开中学的师生辗转撤到重庆南开中学。随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张伯苓建立重庆南开中学的先见之明和雷厉风行,被众人称为鬼神之功!随着重庆南开声望大振,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达到1500多名,其中竟然有香港的年轻人跋涉几千里到重庆南开求学。8年抗战期间,重庆南开中学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

抗战胜利后,张伯苓曾经设想继续扩大办学的规模,按照南开的模式,在上海、南京、东北等地开办连锁学校。但是他的雄心壮志没有能够实现,一方面是因为国共内战的爆发,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赴美治病。


新教育、新文化的勇敢探索者


南开中学建校之初,张伯苓根据他对当时中国现状和中国人的深刻认识,制定了三大教育政策,即进行爱国教育、科学教育、体育和艺术教育。

在爱国教育方面,张伯苓制定了“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的南开校训。他说:“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求人。”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南开中学建校伊始就开设了修身课。张伯苓独出心裁,不用老一套的修身课本,而是在每星期三下午把全体学生集中到大礼堂,由他亲自登台主讲。他采用漫谈的方式,给学生讲爱国,讲求学,讲做人和处世之道。除了校长亲自主讲,张伯苓还请社会上的精英名流、专家学者来校演讲,梁启超、胡适、张学良、陶行知、徐悲鸿等名家都先后到校作过报告。

张伯苓还把爱国教育与学生的行为举止、自身修养结合起来。步入南开中学的教学楼,立刻会发现一面大穿衣镜,镜子上端的横匾上镌刻着四十字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这面穿衣镜和这段箴言,为的是让学生一进教学楼,就有一个整洁的仪容和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它们也的确起到了这样的效果。当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伊里奥来南开参观,他不愧为教育专家,很快就发现南开中学的学生在精神状态、言谈举止、仪表风度上与其它学校明显不同,便问张伯苓原因所在。张伯苓把他带到穿衣镜前,将上面的箴言细细解释。伊里奥听后十分钦佩,回国后逢人便讲,于是这件事就在美国传开了。不久,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派人来到南开,将镜上的箴言拍摄下来,刊登在美国的报纸上,对张伯苓和南开的教育方式给予高度的评价。

在科学教育方面,南开不仅设置了全面的西学课程,而且聘请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海归教师,一些课程甚至直接用英文讲授。由于南开大学是私立,经费紧张,教师待遇不高,但是这些海归教师们深受张伯苓教育救国精神的感染,兢兢业业,安心教学。邱宗岳就是其中的一位典型,他是清末我国最早的留学生之一。1922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派驻华代表来南开大学考察理科教学,张伯苓安排代表去听邱宗岳的化学课。邱先生一开口,纯正的美语发音就令他大吃一惊。邱先生的讲课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使代表惊赞不已,评价到:在美国的大学里也很难听到这么高水平的课。代表返回不久,洛克菲勒基金会决定捐款12.5万元,帮助南开大学建造科学馆。1923年10月,科学馆竣工,命名为“思源堂”。师生们说:邱先生一堂课给南开赢来一座楼。直到今天,这座三层的楼房仍矗立在南开大学的校园。南开高质量的教学和严谨的学风,培养、造就了大批科技人才。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茅于轼,以及几十位两院院士都出自南开。

在体育和艺术教育方面,张伯苓有着颇多的创建。张伯苓酷爱体育运动,加上他是身高1.83米的壮汉,在当时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中更显得高大威猛。早在严馆时代,张伯苓就开设了体育课。南开中学成立后,体育被列为必修课,不及格者不准毕业。体育课的考试,不仅考各项运动的技巧,还考笔试——各种运动的规则。由于重视体育,南开有着多支高水平的运动队。当时的天津有9块外国租借地,租借地里居住着大量外国人,他们也有着多支体育运动队。南开的足球队,不仅在中国人中没有对手,而且挫败了不可一世的英国队、俄国队和世界联队。由“南开五虎”组成的南开篮球队更是享誉全国,他们不仅打遍国内无敌手,而且击败了远东运动会的冠军菲律宾队。早在1907年,张伯苓在一次演讲中就提出:中国人要参加奥运会。1932年,第10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张伯苓精心策划操办,张学良慷慨捐款资助,终于使中国人第一次出现在奥运会赛场——刘长春参加了短跑比赛。今天的众多专家认为:谁代表中国出现在洛杉矶是偶然的,张伯苓才是使中国人走上奥运舞台的真正英雄,他是中国奥运第一人。

南开的艺术教育丰富多彩,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话剧。张伯苓说:“演戏不是单纯的娱乐,它能寓教于乐,能改革社会风气,提高国民道德。”1909年,南开中学上演了第一个话剧《用非所学》,张伯苓自编自导,并亲自登台演出。1914年,“南开新剧团”成立,入学不久的周恩来是其中的一员。少年周恩来相貌英俊清秀,所以在话剧中他多次被指派扮演女主角。不久,年仅15岁的曹禺加入了“南开新剧团”,南开的艺术沃土培育了这株幼苗。几年之后,《雷雨》、《日出》横空出世,翩翩少年成长为闻名中外的一代戏剧大师。在曹禺之后,从南开还走出了石挥、黄佐临、谢添等一大批艺术家。



远见卓识的社会活动家



张伯苓几十年一直担任着南开的中学部和大学部校长,工作非常繁重。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把自己封闭在校园里,而是关心国家大事,体察民众疾苦,热心社会公益,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有着多项头衔: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会长,全国禁烟委员会委员,天津电车公司董事,天津基督教青年会董事长,等等。在社会公益活动中,张伯苓结识了众多精英人物、商界大亨和达官显贵。他们中有的人被张伯苓的人格所折服,成为他的挚友和知己;有的人在他的感召下良心发现,为南开捐钱捐物。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张学良和张伯苓的交往。

早在1916年,张伯苓应邀在沈阳作了题为《中国之希望》的演讲。张学良是台下的听众之一,他此时虽然是个风流倜傥的少年,又贵为“张大帅”的公子,但是内心充满苦闷和绝望。因为东北屡受俄国和日本的侵略,加上内乱频繁,他深感前途渺茫。张伯苓在演讲中说道:“中国不亡吾辈在!我们必须有这样的气概,不要抱怨别人,靠自己去干!”张学良听完演讲,一扫悲观的情绪,精神为之大振,从此立志救国。在两人后来的密切交往中,张学良对张伯苓始终以师礼事之,张伯苓则把张学良视为忘年的知己和挚友(两人相差24岁)。1930年,已是陆海空副总司令的张学良到南开大学视察,他对南开师生深情地说:“我之所以有今日,张先生一言之力也,亦实南开之赐。”1936年4月,张学良亲自驾飞机来到陕北肤施(延安)与红军秘密谈判。当他看到对方是周恩来时,张学良开口说道:“我们有共同的老师——张伯苓先生。”此言立刻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融洽了双方的情感,谈判很快变成了赤诚相见的交流。两人推心置腹、彻夜畅谈,一直到第二天清晨才结束。从此,东北军与红军化干戈为玉帛,同时为日后的“西安事变”埋下了伏笔。此后的几十年中,张学良对张伯苓一直感念不忘,1996年2月在张伯苓诞辰120周年前夕,张学良特意书写了“桃李满天下”几个大字作为纪念,这是张学良留给世人的最后墨宝。

张伯苓从事的社会活动,不是随大流、赶时髦,而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高瞻远瞩,远见卓识。为了警醒国民,揭露日本对东北的野心,他早在1928年就在南开大学成立了东北研究会。中日全面开战之前,他又神奇地于1936年建起了重庆南开中学。这些充满先见之明的举措,不仅令同行深深地佩服,也使众多目光短浅的高官显贵汗颜。



高山仰止的道德楷模



成就伟大事业者,必然具有伟大的精神和人格。张伯苓是一个令人高山仰止的道德楷模。他毕生不谋官,不图利,大公无私,一心只为国家的富强昌盛和南开的发展壮大而操劳。他朴实无华,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始终过着布衣蔬食的生活。张伯苓一生从国内外为南开诸校募集的资金数以千万计,而且大多数是个人行为,他若提留若干入私囊,别人根本不会知道,更不会过问。但他不肯也不屑这样做,而是分文不差地收入南开的帐户,很多人正是出于对他高尚纯洁品德的敬佩而为南开慷慨解囊的。他常说:“我用不着攒钱,不能给孩子们留钱,他们钱多了就不想做事了,岂不害了他们吗?我教给他们一些德行,就够他们一生享用不尽了。”

张伯苓经常去北京、南京出差办事,为了省钱,他一直坐三等车厢,每次都住在同一家廉价的小店,每天1元,包吃包住。由于小店卫生条件差,张伯苓不得不随身带着一包臭虫药。当张伯苓的名气已经很大时,他仍住在平民区简陋的住宅里。一次,张学良慕名来访,乘汽车来回跑了几趟也没找到“校长公寓”,只好下车步行,方才打听到张伯苓的住址。事后张学良惊叹说:“偌大大学校长居此陋室,非为始料,令人敬佩!”抗战期间,耳闻张伯苓的俭朴,同时为了拉拢人心、树立威望,蒋介石也采取了行动。1945年,蒋介石亲自派人送张伯苓赴美国治病,并送上15000元医疗费。



伯苓伟绩 中外赞誉



由于张伯苓的丰功伟绩和伟大人格,所以人们对张伯苓的褒奖和赞誉,早在他健在时就开始了。这些人中不仅包括国内的名流,而且也包括很多国际上的知名人士。

抗日战争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派特使威尔基来华访问。威尔基参观了重庆南开中学,并与张伯苓进行了交谈。回国后,威尔基写了一本名为《天下一家》的书,书中对张伯苓推崇备至:“他器宇轩昂,有严肃、沉思的学者风度,又具有爽朗的幽默感。我们无论谈到战争,还是谈到美国的大学,他的知识和判断力,美国人士都难以望其项背。”

1946年,张伯苓迎来了七十周岁,此时他已经在教育救国的道路上奋斗了50年。这一年的6月4日,他的母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张伯苓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在授予仪式上,哥伦比亚大学的校长高度评价张伯苓:“他是全球公认的造育人类的领导人物,50年来他以坚定的信仰和毫不动摇的毅力献身教育,复兴中华……”

这一时期,张伯苓的中外友人纷纷发表文章赞誉张伯苓献身教育的丰功伟绩,撰稿人中包括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胡适等众多知名人士。这些文章后来集结出版,书名为《另一个中国》。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尽管中国近代的政治和军事动乱不宁,可是尚有另一个中国在日益进步之中,那就是以张伯苓为代表的进步人士,在艰苦的环境里努力奋斗,创办学校,为振兴中华培养人才。

1951年2月,张伯苓因脑溢血突发在天津病逝,享年75岁。当家人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身上只有准备乘电车的几元零钱和两张戏院的门票。



无比宝贵的遗产



张伯苓没有给家人和子女留下遗产,但他给国家和民族留下了无比宝贵的遗产。从实物上看,他给我们留下了3所中学,1所大学。从精神上看,他的精神和思想渗透凝结在千万个学子的心中——其价值难以估量!我们今天缅怀张伯苓,不仅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同样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对当代民办教育有着多方面的启示。自从1978年的拨乱反正,特别是1992年的邓小平南巡以来,中国的民办教育历尽坎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从幼儿园到高等学府,都出现了一大批民办教育机构。但是今天我国的民办教育也面临着诸多的困惑,面临着众多的危机和陷阱,例如高收费、贵族化,等等。民办教育向何处去?下一步该如何走?如何解决当前的众多困境?如何办出学校自己的特色?这些是所有民办学校都面临的问题。当我们思考、探索这些问题的时候,有幸发现了张伯苓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我们并不孤独,我们也不应再摸着石头过河,因为在远处有一座明亮的灯塔,有一个光辉的榜样,那就是张伯苓和他创办的南开学校。

其次,张伯苓的教育思想是一座丰富的宝藏。他在爱国主义教育、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学校管理等领域都有颇多的建树和成就,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挖掘,更有待我们继承和宏扬。

第三,目前在美国、在台湾,都有南开校友会。美国的南开校友会成立于上世纪40年代,至今仍然定期活动,还定期出版会刊《海外南开人》。台湾的南开校友会每年春秋两季都举行集会,一次是在4月5日张伯苓的诞辰日,另一次是在10月17日的南开校庆日。这些台湾和海外的南开校友,是维护祖国统一、支持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2004年8月,天津市投巨资拍摄电视连续剧《张伯苓》,著名演员唐国强饰演张伯苓。不久,这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杰出的教育家将现身银屏,并将走进千家万户,走进亿万国人的心中。让我们走近张伯苓,了解他,学习他,他会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力量!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8-03-26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