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伏园:辞去北京大学教授,只身奔赴乡村的教育家
回忆孙伏园先生 陈菊元整理 张世文口述 30 年代初期,我在河北省定县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社会调查部工作。那时平教会总干事晏阳初先生,邀约了不少留学博士、知名学者、大学教授到定县,共同实施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并从事全县的实验工作。孙伏园先生就是应邀到定县的大学教授。文学家。他辞去北京大学教授的职务,只身从大城市奔赴穹乡僻壤的定县去服务于农民。
孙先生在平教会任平民文学部主任,又是平教会所办《农民报》的主编。这份《农民报》,创刊于1925年,可算是中国历史上首创农民报纸。他在平民文学部任内,主持编写了许多农民课本。他们还以3400个农村常用字编写了600余种文艺、历史、抗日、科普等方面的课外通俗读物。这些读物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生动实用,很适合农民阅读。
那时我虽然主要从事农村调查,与孙先生工作上直接关系不多,但我们彼此很相知。那时孙先生已是40余岁相当知名的文学家了,但他平易近人,对我这个不到30岁大学生,颇为客气和尊重。
孙先生曾留学法国,法文极好,我还从他那里学过法文,终因事忙 未能学好。
1936年日军侵犯华北。北京平教会办公室被占抄,而且侵略者开始抓人。平教会被迫撤退,转移到广西南宁、湖南长沙、四川成都、重庆等地。 我被调到湖南,在长沙平教会驻湘办事处任秘书,编辑《平讯》。
孙先生后来到了湖南衡山,我们没有同时在一个地方工作。1937年我就调往四川,和部分平教会同事参加了四川设计委员会工作。
1938年晏阳初先生、由长沙平教会派出代表堵述初先生,前往延安参观,并访问毛泽东同志。孙先生支持两个儿子去延安投身革命,他两兄弟到达延安即进入了陕北公学。现在,他们早已从人民解放军高级干部岗位上离休了 40年代,不少著名大学因日军侵占而迁内地,那时就有五所大学集中在成都南门外华西坝。当时,我正在华西大学历史社会系当讲师,后任该校乡村建设系主任。孙先生也来成都,任齐鲁大学文学系主任。华西和齐鲁两大学正好对门,所以我们又相遇了。齐鲁大学文学院长汪德亮先生也是平教会老同事,因此我他三人时有来往,颇感亲密。那时我带着两个孩子,汪先生和家眷在一起,孙先生则独来独往孙先生在成都时,还当过成都《新民报》的主编或记者,常常写 文章。有时他见到我针砭时弊、批评反动派的文章,也拿去发表。他生活潇洒,言谈风趣,喜欢喝喝酒。
1942年晏阳初先生从重庆北培歇马场来函,同时邀请我们三人到乡村建设学院去任职。拟聘孙伏园先生担任平民文学系主任。那时,孙、汪二位在成都都有一定的进步关系 ,我也时时掩护进步学生,所以我们三人商量之后,认为暂时不宜离开成都,便婉言谢绝了晏先生的的邀请。40年代后期,孙先生受北京图书馆邀请去了北京,解放后任北京出版总署版本图书馆馆长。汪先生去了广州华南师院(现华南师大),后任该院副院长。我们就没有多少联系了。 光阴似箭,如今两位先生均已作古。孙伏园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日在即,回忆故人,似在眼前。孙先生平易近人,豁达风趣,支持、尊重青年人;他勤于工作,勇挑重担,严格教育学生。因此,他的人品与风格深受学生欢迎,深受青年人敬重,更为我所永远怀念。
一九九三年春节
(原署名张世文简述 刘春燕记录 陈菊元整理 原载《孙伏园怀思录》绍兴县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和绍兴鲁迅纪念馆编,1994年7月出版第72页。)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8-03-28
返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