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的“民办学校”
近年来,我国大地上出现了一批民办学校,这既可以说是对解放以来学校完全由国办的统一模式的创新,又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私学”传统的复兴。本文意在探讨我国历史上私学(即民办学校)的兴衰,以便以史为鉴。
一、我国历史上私学产生的背景
春秋以前,我国的学校完全是“国办”的。因为当时实行的是分封制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给家臣。这种“土”与“臣”都归天子所有的体制,就决定学校不可能以“私”的形式出现,而只能以“国”的形式出现,于是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居面。当时,学校、文化知识都掌握在官府中,图书文物、礼器乐器都收藏在宫廷中,担任教师的是世代相传的“祝”、“宗”、“卜”、“史”等官吏。他们既是官,又是师。
春秋时期,铁犁和牛耕逐渐普遍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一些下层奴隶主和自由民就利用奴隶开垦“私田”耕种。为了提高私田的生产力,他们采取一些新的办法对待农奴,让他们分享私田的收入和生产工具,这就逐渐形成了封建性的生产关系,为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准备了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促使社会内部发生了新的分工,即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进一步分工,产生了单纯的脑力劳动者,生产精神财富。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士”。“士”是一个有强大生命力的阶层。各诸侯国的执政者从巩固自己统治的需要出发,竞相“招贤纳士”,于是出现了“养士”之风,使“士”成为一种现实上的社会力量。“士”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代知识分子。“养士”使“士”的身价很高,不少人以此作为进身之阶——通过读书成为“士”,然后再“学而优则仕”。在这样的背景下,私学就应运而生了。
二、我国历史上“私学”的四个高潮
我国第一个办私学的是孔子。
孔子办学,没有“国拨”的经费,他的经费来源是学费。“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束”即十条干肉。这点学费是很可怜的。朱熹曾考证过:“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其至薄者.”因此,孔子私学的经济状况肯定是很艰难的,所以才会有“在陈绝粮”那样的事。
孔子的私学甚至没有专用的教室。他的居室、庭院、野外、大树下、小河边,甚至周游列国的路上,到处是他的课堂。唯一可以称为固定的教学场地的是“杏坛”,其实只是一座四面都没有围墙的茅草棚而已。
孔子也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他供学生学习的《诗》、《书》、《礼》、《乐》、《春秋》之类,大部分是他自己选编的。
虽然办学条件如此简陋,孔子却创出了我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一是学生数量之多和办学规模之大——“弟子三千,贤者七十”,这在当时应是世界之最。二是教学内容之丰富。“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中,有思想和政治教育课——礼;有文化知识课——书和数;有实用技术课——射和御;有艺术课——乐。三是教育思想之先进。《论语》中的教育思想,有许多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象重视德育、重视情志因素、学以致用、身体力行、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多思善疑、温故知新、学而时习、注重环境影响等等。他的弟子所著的《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无论时代之早还是思想之先进,都是遥遥领先于世的。四是对后世影响之大。毫无疑问,孔子是对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影响最大的人。他编定的《诗经》、《尚书》、《春秋》等著作已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最重要的经典;他的言论集《论语》也成为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书,其中许多文句已化为成语流传至今。在美国人迈克尔•H•哈特博士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即使是按照西方人的理解,孔子也被排在了第五位,仅在穆罕默德、牛顿、耶稣、释迦牟尼之后。
孔子的私学是由“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折点,他为中国教育史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墨子也办私学,规模和影响也很大,其学说与孔子并称“显学”。其他学派如法家、道家、名家、农家、纵横家也都聚徒讲学,也都有自己的私学。于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时代是一个属于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巨人又产生了巨人的时代,也是我国历史上兴办私学的第一个高潮。此后各种各样的私学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尤其是隋文帝实行科举制度之后,各种各样的“蒙馆”、“学馆”、 “村学”、“家熟”以及“冬学”遍布各地。
办私学的第二个高潮是宋代的书院。
书院,名称始于唐代,原为藏书与修书之所,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古代的高等学校。我国古代的著名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睢阳书院、嵩阳书院、东林书院等,都是著名学者私人设置,均不纳于官学之中。
书院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产生了大批的著名学者,如二程、朱熹、王阳明、湛若水、陈白沙、杨龟山、高攀龙……同时也产生了大批学术著作。书院在长达千年的历史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例如:
1、书院的组织机构比较精干,一般只设山长(或洞主、主洞)总理其事,较大的书院才设副职。书院的主持人多数又是主讲人,脱离教学的管理人员极少。
2、书院既是教学机构,又是学术研究机构。主讲人多是著名学者,甚至是学派代表人物,这样书院就成了这一学派的研究中心或研究基地。
3、书院允许不同学派共同讲学,开展学术交流和论辩。书院又往往是一个地区的教育和学术活动中心。
4、学院实行门户开放,一个学者可以在几个书院讲学,听讲者也不限于本院生徒,常有慕名师而远道前来者。
5、学院比较重视生徒自学,提倡独立研讨和质疑问难。考核重平时表现,重人品与气节修养。
6、书院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感情相当深厚。
7、书院注意自筹经费,经费来源一是社会捐助,二是学田收入,三是刻印出版等。
书院的鼎盛时期是宋代,此后则经历了多次兴衰。明代统治者认为书院聚徒讲学对其封建统治不利,先后于嘉靖、万历、天启年间四次禁毁书院,其中尤为严酷的是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拆毁天下书院,首及东林”,企图以此加强思想控制,巩固自己统治。清初,满族统治者害怕明末汉人民族思想的复活,危及其统治,所以对书院采取禁止政策。而雍正朝鉴于理学大臣张伯行所建的传授程朱理学的书院有利于清王朝的统治,遂于雍正十一年下令由官府拨款在各省建立书院。清朝末年,随着封建制度的日渐瓦解,书院也江河日下。终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谕令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改中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书院历史到此完结。
辛亥革命后,结束了封建教育,成立了教育部,主管全国教育,统一教育体制,增添了新学课程,引进了西方的教科书。当时从中央到地方,都难于大量投资教育,因而鼓励私人办学,于是私学又得以蓬勃发展,出现了第三次私学高潮。
民国以后的私学,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等都有,其设立也有多种渠道:私人办学、社团办学、氏族办学、教会办学、华侨办学、集资办学、民办公助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称“民办学校”比称“私立学校”其实更准确些。
当时私立学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公立学校,尤其是三、四十年代,私立学校已成为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各省、市、县的教育厅、局,都设立视导处。视导处设督学若干人,负责私立学校的管理、检查和督导——不合条件的停办,不够完善的提出改进意见,办得好的明令嘉奖。这样,既放手发动私人办学,又不是放任自流。当时还统一要求各校名称前面冠以“国立”、“省立”、“县立”、“私立”等。那时,公立学校收费低,私立学校收费高,而教师工资公立学校低,私立学校高,所以出现“学生走公,教师走私”的现象。
从教学质量和社会影响上说,私立学校中也有一批十分著名者,如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村(包括十几所大中小学及幼儿园)、北京大学的前身燕京大学,教会办的汇文中学等。
共和国诞生以后,我国私人办学的传统被彻底废止了。1952年,我国政府接管私立学校,当时共接管私立中学1412所,小学8925所。此后,学校完全成了国字号。这便带来的三大问题:
一是国家无力承担全部教育经费。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经费在国民预算中所占比例几乎是世界最低的,因而我国的学校出奇地穷,我国教师的“工资指数”也几乎是世界最低的。据中科院何祚庥院士研究,只相当于同等经济水平国家的十几分之一。
二是“大锅饭”的弊害和腐败现象的产生。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甚至“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胡捣蛋的”,人才资源的利用上存在着极大浪费。勿庸讳言,在干部任免、教师评聘、财务经费等各方面,腐败现象普遍存在,有些地方甚至令人发指。
三是私人及各种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被压制了。一方面是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可以用来办学的资金没有被利用。这在我国教育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是极为可惜的。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竞争,也就少有名校产生。现在我国没有几所大中小学在国际上是响当当的名校,我国许多院校的文凭都不被发达国家承认。
以上问题严重制约了科技、文化、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呼唤民办学校,呼唤我国私学传统的复兴。
所幸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民办学校又开始在我国大地上出现,而且一经出现便如雨后春笋,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发展势头迅猛。到1995年底,全国已有民办中小学3159所。仅深圳市宝安区,就有民办中小学及幼儿园140多所,招收学生1万3千多人。其中较大的东方英文书院、石岩公学等五所就招收学生8千多人。
二是投资规模很大。由于各种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性很高且有雄厚资金,所以部分民办学校的投资规模相当大,象四川的光亚学校,北京的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广东的碧桂园学校、中华英豪学校、东文英文书院等,投资动辄以亿元计。这是解放以来国家办学所远远不能相比的。因此,这些学校在建一流校舍、购一流设备、聘一流教师、创一流质量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三是体制多种多样。除单纯的私立之外,还有集体、公办民助、民办公助、政企合办、政企民三办合一、股份制、一校两制、校中校等多种形式。学校领导及教师、职工的聘任上也打破了国家现行人事制度的束缚,实行世界共同的双向选择法。
这是办私学的又一次高潮,还是第三次高潮的继续?
三、对我国私学传统的几点认识
1、我国的私学不但产生的时代早,历史悠久,而且在教育史、思想史上的地位超过官学。孔子和百家争鸣时代自不必说,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却也没有禁止私学。根据史料得知,东汉末年,私学压倒了官学的地位。科举时代,整个“蒙学”阶段,完全是由私学承担的;“经学”的发展,也主要靠私学。儒家以外的各学派在历代官学中均没什么地位,能得以保存下来,全赖私学。私学在教育理论、教育管理上的建树,也高于官学。思孟学派的《学记》是公认的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它是产生于私学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是一部著名的私塾教学计划,官学中尚未发现可与此相比者,它也是产生于私学的。
2、我国的私学虽然姓“私”,但它的实际作用却是为“公”,即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国家服务。这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①在私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的。美国的迈克尔•H•哈特博士认为:“孔子学说只强调个人的责任而不是个人的权利,用当今西方的标准衡量,这似乎未免有点迂腐和乏味,然而作为政治哲学,实践证明它的成效是显著的。根据这种哲学为保持国内和平和繁荣所起的作用而论,大体上说来中国是地球上治理最佳的地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②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办私学者,都是以国家、百姓为已任的“大公”者。孔子是最主张“克己”的。孟子是“民本”思想的创立者,主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墨家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且有“摩顶放踵而利天下”的献身精神……还有现代的陈嘉庚等捐资办学者。
③即使是以谋利为目的办私学者,其客观作用也有利于国家、人民。这正如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言:“即使他们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私利’,但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3、历史上,私学总是随着社会政治状况而兴衰。开明的胸怀博大的统治者,一般对私学采取“放”的政策;而严酷的、度量褊狭的统治者,总是对私学进行压制和禁止。每当“放”的时候,思想、文化乃至社会经济就发展,就繁荣。例如百家争鸣时代、汉、唐、宋及民国初期。每项当禁的时候,就停止,就萧条、就倒退,严重的,还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和变革。秦始皇片面强调刑法,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同时焚书坑儒,以愚黔首,所以他虽有一系列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大举措,却没能长治久安,而是迅速灭亡。明末统治者拆毁天下书院的目的是加强思想控制,巩固自己的统治,但事与愿违,他们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广大士人的不满,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历史是一面镜子。研究历史上的私学,对我们办好现在的民办学校,不无借鉴之义。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8-04-20
返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