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史海钩沉
  

钱钟书笔下“三闾大学”的原型——蓝田国立师范学校


寻根:钱钟书与国师

  “国师,国师,文化的先进,国民的导师”;“国师,国师,青年的先导,建国的良师”。当年国师的这首校歌应该说是钱钟书人生的激励号角,也应该说国师是他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生驿站。

  钱钟书出生于浙江无锡一个世代书香门第,一家叔伯出过三位翰林,乃深得家学渊源。其父钱基博为20世纪30年代我国四位国学大师之一:太仓唐文治,余杭章炳麟,吴江金松岑,无锡钱基博。钱翁著作颇多,其中《现代中国文学史》被誉为“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南通名士称其“大江以北,未见其伦”。有其父,必有其子。钱钟书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学薰陶而成长为清华大学文学学士、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后成为光华大学讲师、西大联大教授。这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是怎样与“国师”结缘的呢?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大举南侵,大片国土沦陷,“偌大一个华北竟然容不下一张课桌”。1938年,国民政府为了收容流亡教授、学生,选址安化蓝田创办国立师范学院和其附属中学,开全国师范学院独立主办之先声。钱基博受聘出任国文系主任。钱钟书来国师任教主要是两个人极力促成:一是年迈父亲钱基博,二是国师院长廖世承。1939年8月,钱钟书在上海同时接到国师聘请书和父亲的来信。父言年老多病,需儿子跟前照料。父命难违,他便公私兼顾,与徐燕谋、张贞用、邹文海等5人星夜兼程,在路上走了34天,历尽艰辛赶到蓝田,出任国师英文系主任,并被聘为英文系的导师。可见,小说《围城》中记叙的“三闾大学”导师制与国师曾实行的导师制是有关联的,并非钱氏空穴来风而凭空杜撰。

  据钱先生的诸多弟子回忆:钱师讲课从不满足讲史实、析名作。凡具体之事概括带过,而致力于理出思想脉络。所讲文学史,实是思想史。课前必精心写出讲稿,但课堂上绝不翻阅。既语句洒脱,敷陈自如,又禁邪制放,无取冗长。学生听到会神处,往往停笔默记。“盖一次讲课,即是一篇好文章,一次美的感受”。听过课的学生都这样感叹:钱师是当年课讲得最好的老师之一!当年钱先生的学生──湖南师大张文庭、周令本夫妇回忆:钱先生风度翩翩,是当时衣着最讲究的年轻教授,课上得精彩极了,是学生们崇拜的偶像,课余同学们总是围着他转。在国师期间,钱钟书一直保持良好的读书习惯。一般午前时间,用来阅读外语书籍,剩余时间阅碑摹帖,临写草书。冬季严寒,屋内用木炭盆生火取暖。每至午夜,他与几个同事拿废纸包裹鸡蛋,用水湿透,投进炉中煨熟,权当夜宵。最精彩的莫过于听钱钟书神侃。晚饭后,三五好友往往聚到一处,听钱钟书纵谈古今上下。他才思敏捷,富有灵感,又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和尖锐的幽默感。每每容颜焕发,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听其清谈,也是一种享受。一次,他与好友吴忠匡等一干人前往徐燕谋住处神侃。只见他纵横九万里、上下五千年地神侃海聊,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娓娓道来。说到忘情处,他竟然挥着手杖将徐燕谋的蚊帐戳了好几个窟窿。随后大笑着拉着吴忠匡一溜烟跑了。

  1941年7月,钱钟书辞职离开国师。钱钟书在国师时间虽短,但对其一生都极为重要。如果没有国师的磨炼和体验,就不可能有小说《围城》“三闾大学”惟妙惟肖的描写,甚至说不可能产生《围城》这部不朽之作.



  溯源:钱钟书与蓝田

  蓝田,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宝地,是一处物华天宝的热土,是一方“玉种蓝田”的文学温床。历史让钱钟书这块“璞玉”落到蓝田,他便沾上了这里的无比灵气,并与之缔结了不解之缘。

  汤晏先生在其著作《民国第一才子钱钟书》中写道:“钱钟书在蓝田时间虽短,严格说来不到二年。但对钱钟书一生都极为重要。比较起来,在蓝田是他多产时期。他在蓝田着手写《谈艺录》,出一册《中书君近诗》,并撰写了半部《写在人生边上》。最重要的是在蓝田构思、孕育了小说《围城》。他不是心甘情愿去蓝田,在路上又吃尽苦头,受尽折磨,心情亦极为恶劣。但事后证之,吃了些苦头是值得的。从文学的角度来说,钱钟书在湘西的穷山沟里收获无比的丰富。所以说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也许钱钟书撰写《谈艺录》、《在人生边上》只是迟早问题,但可以肯定说,如果没有蓝田之行,则钱钟书绝对不会有《围城》。如果没有《围城》这部巨著,那么中国文学史就要寒怆得多了。故蓝田虽小,但对钱钟书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却无比的重大。”

  蓝田是一座千年古镇,山环水绕,青山绿水,风光秀丽,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当时已有湘黔铁路经过,涟水亦可通航,还建有一个小飞机场,交通不算太闭塞。国师创办地光明山李园,苍松翠柏,茂林修竹,花木扶疏,环境幽雅,风景宜人。李园为民国开国元勋李燮和故居,是一座老式大庄院,房间宽绰,适宜建校办学。当年廖世承院长跑了许多地方都不中意,但到了蓝田后,一眼就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再加上当时蓝田属安化县管辖,安化有“安定文化”之吉利,而蓝田又有“青出于蓝胜于蓝”之吉兆,国师终于“玉种蓝田”而落户此间。当时的蓝田,是湖南战时文化中心,除国师之外,还从长沙迁来了长郡、妙高峰、广雅、大麓、文艺和明宪女中、周南女校等10多所学校。于是,《力行日报》、《蓝田青年》、《国力月刊》、《学与思》、《楚风》、《宏农》等报刊在此编印、发行。学校林立,商贾云集,市面繁荣,盛极一时,复有清嘉庆年间“小南京”之美誉。

  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给钱钟书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他在小说《围城》中描写“三闾大学”选址“平成县”:平即安也,成者化之,“平安成化”暗喻安化县。写“三闾大学”所在小镇:“这乡镇绝非战略上的必争之地,日本人唯一豪爽不吝啬的东西──炸弹,也不会浪费在这地方。所以离学校不到半里的镇上,一天繁荣似一天,照相铺、饭店、浴室、地方戏院、警察局、中小学校一应俱全。”

  小说还刻意描述了“三闾大学”是一座人才“摇篮”:“这‘摇篮’选得很好,在平成县乡下一个当地财主的花园里,面溪背山。”这 “花园”即“李园”;“溪”就是学院旁边悠悠流淌的涟水源头的支流升平河;“山”则是风景秀丽的光明山。

  后来的事实证明,国师选址蓝田,是一个完全正确的抉择。国师创办在蓝田的6年,创造了国师建校史上的辉煌。日寇铁蹄蹂躏至周边的益阳、宁乡、湘乡、邵阳,但却始终未能打进蓝田,而且日寇的炸弹也始终未轰炸过蓝田。故小城又称“铁打的蓝田”。

  正因为这样,史学家、文学评论家们都一致认为:正是选中了蓝田这特殊的“摇篮”,才孕育了国师,才为国家培育一大批杰出人才,才创造了国师在民国教育史上的奇迹;正是沾上了蓝田这独特的灵气,才激发了钱钟书这位旷世奇才的灵感,使他不仅创造出《谈艺录》这部中国诗话的里程碑,而且创作出《围城》这不朽的名篇巨著。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8-10-08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