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史海钩沉
  

陶行知先生在新加坡


叶钟铃*

  一、从教育实践到抗敌救国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代具有重大影响的教育家。他原名文浚,早年信仰王阳明的,“知
行合一”学说,改名知行,后来认识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名为行知。安徽歙县人。陶行
知出身于知识份子家庭,父亲是个教师。1910年,陶行知在家乡教会学校毕业后,升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
系。1914年去美国留学,先入伊利诺大学习市政,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和政治,就学于实用主义教
育家杜威。
陶行知在1916年从美国留学回国后,就—直从事教育工作,直到他患脑溢血症病死为止。他从美国回
国不久,就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后该校改为东南大学,他任教育系主任。1921年,他与留美
回国的一些同学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并担任总干事。1923年,他参加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改进
社”,推行平民教育,试图以“教育救国”。但推行数年之后,没有收到什么效果。此后,陶行知又转向
乡村教育来找出路。1926年起草并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作为乡村教育的纲
领。1927年3月,他在南京和平门外晓庄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简称晓庄师范,后改名晓庄学校),进
行教育实验,为乡村培养师资。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陶行知积极参加了抗日救亡和民主运动。他参
加发起和组织“上海文化界抗日救国联合会”、“上海各界抗日联合会”、“国难教育社”等。
1936年10月,“世界新教育会议”第7届年会在伦敦举行。以实践“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教
育理论及提倡“小先生制”,闻名的陶行知受邀出席并在集会上报告经验、总结情况。此外,他亦受“中
华全国救国联合会”委托,以“国民外交使节”的身份赴欧美26国,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斗争,揭露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争取海外侨胞和各国人民的支持。
陶行知在4月23日离开上海,前赴两广考察教育及教育以外各事(三年前,两广曾邀陶行知前赴演讲,
因故未能成行,此次因乘出国机会,顺道一行),在两广演讲多次,并逗留约—个月,主要任务是代表“
上海文化界抗日救国联合会”进行联络,组织了“广西文化界救国会”①。
7月11日陶氏由香港动身,出发前,曾向《生活日报》记者发表谈话,说此次出席会议,“我特别注意的
是向国际报告中国的现状、中国大众文化运动、救亡运动现阶段的实现,以及中国大众当前英勇奋斗的事
迹”。他计划在伦敦参加—周会议以后,续程访问英、法、德、意、土尔其、苏联,再去美国(后因交通
等原因而未去土、苏),并说他“以为战线是当前救亡的唯一力量”。②

二、第一次到新加坡


7月15日上午10时,陶行知一行人③所乘英国邮船“可尔夫号”抵达新加坡丹戎百葛码头,在18号货仓
前面靠岸。陶氏赴欧途经新加坡消息,本坡潘醒农等事先得友人电告,引起文教界人士的极大兴奋④。因
此,赴码头欢迎者甚众。陶行知在接见各报记者时,略述此行目的及抗敌救国的意见。
同一天下午,陶行知往怡和轩俱乐部访晤陈嘉庚,并致仰慕陈先生热心教育、致力文化建设的伟迹,
旧雨重逢,殊甚欢洽。两人谈话内容,主要是有关当时中央与西南军政大局。陶行知谓:“国内民众向来
都很重视华侨公意,希望此间华侨运用方法,极力电阻双方发生内战。”陈嘉庚答道:“关于电劝方法,
此间侨界早巳不计是否发生效力,及明知侨情不足轻重。但新加坡位居南洋要区,侨民对祖国关心当然不
敢放弃。故自6月来,怡和轩俱乐部乃征求坡中各侨团共同发起召开侨民大会,同情者共有90余团体,即
席成立主席团,前后发电南京及西南多次,劝服中央,勿掀动内战。……以间侨民大众主席团不日拟再发
电警告两方,尽此而已,别无其他较好方法可以劝阻。接着两人讨论内战局势。陶行知谈论粤军不愿内战
,容易解决;广西实力雄厚,有持久战可能。陈嘉庚则以经济史观判断西南命运。”⑤
这是陶行知第一次到新加坡,他下榻于小坡皇后酒楼。在此期间,除三江会馆设茶会欢迎以外,青年励志
社亦敦请他于16日下午4时在该社(安顺路爱德华太子路9号)演讲,题目订为《新教育与中国》⑥。演讲
会由潘醒农担任主席,“听者约300余人,后来者未能占得一席,然皆环立远听,全无倦容。陶先生演讲至
精彩处,辄闻掌声四起,其得听众同情,足见一斑。”⑦
这次演讲的内容,未见刊载于当地华文报章,不过在《陶行知文集》内,却刊载一篇《在新加坡的演讲(
摘要)》。这是一篇有关抗日救亡的讲词,而不是原订题目《新教育与中国》。大意是:中国的敌人不是
日本人民,是日本帝国主义,是日本军阀。他介绍了“九一八”后东北农夫、矿工,上海纱厂工人的苦难
生活,指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不全吞中国不止”,“中国的出路”就在“无论是经济、是文化、是
武力都可抵抗,都应该抵抗”。他疾呼“一党包办抗日,实在不当”,主张“四大力量联合,才可以抗日
。第—,是中央政府统治下的200万军队;第二,是西南的兵力;第三,是中国的红军;第四,是老百姓
”,“大家联合战线,—齐抗日”。⑧
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在新加坡的活动,引起舆论界对教育问题的研讨。例如。7月17日《南洋商报》发
表《时论•如何普及教育》,讨论中国扫除文盲,普及教育的问题。该文指出:“扫除文盲,普及教育,
自昔以为国人所注意,教育当局,与教育界中人,尝迭有计划, 然或陈义过高,或偏于理想,或厄于
经费,未易施行,而其中尤以经济为最大之障碍。”“故如何在现有财政状况之下以求普及教育之实施,
实为当前之一要事。”作者认为,“其见于教育界热心人士所倡导者,如陶行知氏之小先生制,邰爽秋
氏之普及教育车,凡此种种,均可谓已矫正过去偏于理想之弊,而接触于实际问题,实为一大进步。”
《时论》的结论是:“所谓教育,就广义言,固不仅在乎识字,民众教育之所以急需普及,其最大之意
义正为使国民对于国家之观念增强,识字固必要,然如何灌输现代常识于民众,则实施普及教育者所不
宜忽视者也.”⑨
7月16日,《星中日报》专栏《也是闲话》中发表了《欢迎陶行知先生》,作者“闲神”
  在提及本地华文教育的流弊时,开宗明义指出:“谈华侨教育的人,莫不知道华侨最大的毛病,不
是学校与学生在数量上不能迅速发展,也不是学生的各学科制度无法提高,而是华侨教育未有适当的良
好的宗旨,大家照着这宗旨做去。”文章的作者指出“华文教育,因迄未有正式的指导机关,无论男校
、女校、日学、夜学,都只有招生、开学、上课、领薪、学业、休假,这几种手续费时间与精神,甚至
有改组董事部,革除学生,反对教师,实行罢课这些不幸事,震动着华侨的心情。究竟教育的目的怎样
;学校的使命怎样,教师的责任怎样,学生的需要怎样,大家都不肯悉心去研求,由研求所得而实践。
所以华文教育办了几十年,教育与社会,或教育与大众尚隔阂着,好象中间有了鸿沟。这是华文教育的
失败。”要怎样去改进华侨教育的宗旨,使合于实际的需求,该文作者赞扬陶行知“数十年来致力于乡
村教育,生活教育及民众教育的成就”,他提出教学做合一的口号,倡导小先生的制度,都在使教育获
得真正的宗旨,使教学上得到良好的目标”。作者将陶行知的若干教育观点,转赠予南岛的华侨教师们
,那就是:一、追求真理;二、讲真话;三、驳假话;四、跟学生学;五、教你的学生做先生;六、和
学生大众站在一条战线上。⑩
7月1 7日上午9时,陶行知乘搭原轮,续程前往欧洲。7月22日到印度,29日过阿拉伯海,8月到巴黎
。9月出席在布鲁塞尔召开的国际和平会议,9月20日出席巴黎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会;10月到
伦敦出席“世界新教育会议”。在会上做出关于“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及“小先生制”等的报告
,获得热烈的反响。接着他启程到欧美各国进行抗日救亡宣传运动。到1938年,一方面由于中国处境困难
,教育的实施,需要积极展开;另一方面,参政会快要召开,身为参政员的他,也希望能在国内推行有效
的教育方式。于是,在6月l 5日由美国动身,经欧洲大陆、埃及、印度、锡兰、,新加坡、香港返华。

  三、第二次到新加坡


8月1 8日,新加坡青年励志社接到陶行知自哥伦坡来函,得悉他所乘搭的法国邮轮《玛希尔霞飞号》
于24日经过新加坡11。当地华人社团以陶行知此次出国奔走呼吁,劳苦功高,遂假爱群体育社开会商讨欢
迎办法,参加者数十侨团,结果成立“星华各侨团欢迎陶行知博士大会”,并拟定欢迎办法12。青年励志
社除派代表诣轮迓迎外,并准备举行大游艺会,及邀请陶氏作公开演讲报告欧美局势,唯后因时间及地点
的关系,加以取销。
  陶行知—行人13在1938年8月25日上午7时抵达新加坡。同日上午11时即乘原轮北上返港,前后只逗留
四小时。当时,新加坡各华文报章均将陶行知抵达消息列为本坡头条新闻,作了详尽的报导。但是在《陶
知知文集》所附录的《出访二十八国日志》(1936年至1938年8月)一文,未曾提及此事,令人百思莫解。
因为陶氏每至一地,辄详为记载,独漏掉第二次到新加坡的活动。14
  陶知行所乘搭法邮“玛希尔霞飞号”原定停泊于丹戎百葛第11号货仓之前,但因该处已为“裕诺号”
轮所泊,故改泊于5号货仓之前。前往码头欢迎的华人总数约200名左右,包括青年励志社代表林建邦、潘
醒农、吴逸生、龚念慈等,偕各侨团代表黄度、卢宁,三江会馆代表李慧生以及各侨团代表。中国驻新总
领事高凌百特派邝副领事诣轮迎迓。船甫靠岸,欢迎人士即报以热烈救亡歌声,声调激昂,节拍雄伟,激
荡于江畔之间。
  当天,陶行知衣纯黑羽合领西装,发剪平装,手执蒲扇,且行且挥。陶氏仍以其庄谐兼俱之和蔼语调
,与记者畅谈国际情势。他语记者称:自七七事变发生后,即奔走美洲各国,在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公开
演讲,各地华侨对此次抗战,莫不拥护政府,踊跃输助,友邦人士,因于中国英勇抗战的伟大精神,同情
日深,而各地抵制日货运动进行殊力,尤以美国为最。陶氏至印度,曾会晤全印大会主席巴斯氏。印度诗
人泰戈尔及甘地亦有晤面,曾谈及小先生教育制,甘地颇为赞同。当时特请他写篇关于小先生制的文章,
以备将来作为在印度实施的参考。此乃所引为快慰者。陶氏最后谓,欧洲局势之变化,对于中国的抗战虽
有关系,但无论如何,吾人须坚持抗日到底。
  陶行知与记者谈话毕,偕各报记者及诣轮欢迎者轮船,是时有青年界代表百余人,停立码头欢迎,见
陶氏下轮船,群起鼓掌,并高呼口号,表示热烈欢迎。陶氏与群众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庄昂的歌声,
震荡四方。“陶氏唱歌时,以手作势,英气勃勃,40余岁之陶先生,此时观之,竟有如青年少年。”15
  陶行知登岸以后,即赴中国驻新总领事馆,拜会高凌百总领事。9时,赴新华20余侨团所设的欢迎会,
大会假座小坡皇后酒楼天台举行,到会有各团代表一、二百人,跻跻跄跄,为况极盛。振铃开会,行礼如
仪后,静默向前线阵亡将士志哀。毕,即由业余话剧社代表黄度致欢迎词,阐发欢迎陶氏的意义,报告马
华救亡运动情形,以及最近新加坡四位救亡同志:王炎之、粘文华、苏棠影和辜俊英被捕事件,申述甚详

  陶行知在演讲中,除了表达抗战最后胜利的信心外,他也对王、粘等被捕事件,发表意见:一、在当
地从事救亡运动,应顾及中英邦交;二、救国运动应和其他运动分开;三、救亡人员被捕,应研究被捕原
因,同时对敌人和奸细之挑拨,须步步提防,勿授人以口实;四、救亡人员被捕,如确实冤枉,自应设法
拯救,唯应在法律范围内。此种和平方法,在使当地政府有深切了解,知道侨胞纯粹为爱国而救国。
  陶行知再度发表“教育救国”的言论,此即为新大众教育,以大众而教育大众,不贪懒,不自私。我
识一字,我明一事,即以教育大众,此种教员谓之传递先生,另一则为小先生,此小先生即指小学生而言
,他们在日间念书,晚间即可教书。懂一字,明一事,即以教育他人,他可教授其即妈妈姐妹等,由此小
先生制度的推行,作出重大贡献。由于中国旧礼教的关系,小先生的活动,对于妇女教育帮助尤大。当时
中国有一万万人可以教育他人,另有一千六百万名小学生,可作小先生,如能全体动员,不但中国妇女教
育可以解决,且能使四万万五千万之同胞,都受到教育。
  陶行知还即席表演测字,以推测中国抗战的前途。他先书“春”字。“春”字分开,可成“三人日
三字,意思即谓联合三种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第一,上阶层、中阶层、下阶层三种人,应联合起来,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第二,不分老年人、中年人、少年人,应联合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第三,不分
左派、右派、或中间派,联合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帝国主义在三种人联合夹攻之下,将如“春
”字一样,永无出头之“日”字。陶行知接着又书一“中”字,“中”字即象征中国人,如把“中”字,
横过来看,犹如中国人尚未睡醒,如一再任敌人宰割,左攻右击,即如“ ”字, 斩首斩足,成为“日
字。此即谓中国人如不再醒起奋斗,依旧高枕安卧,敌人斩头斩足后,即将由中国人而变为日本人。际兹
国家生死存亡之秋,我人唯有奋发起来,以热血和头颅,换取中华民族的自由。
  陶行知的演讲,于年前经过新加坡时,曾予当地华人以极深的印象。这次陶氏演说,诙谐兼具,搏得
会众热烈掌声。陶氏即请全体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歌毕,陶氏再介绍“小先生歌”,同时自唱一遍。
在茶叙过后,便告散会。陶行知向会众握手言别,前赴码头。于11时即乘原轮北返国门。
  四、小结


  陶行知两次经过新加坡,第一次是在1936年7月15日,总共逗留3天;第二次是三1938年8月25日,只
逗留4小时。他以“国民外交使节”的身份,从事抗敌救亡的宣传,特别是他第二次重履新加坡,在“七
七”芦沟桥事变以后,立刻投入宣传抗战的洪流,激起了当地华侨抗敌救国的热忱,这对于“南洋华侨筹
赈祖国难民总地”(简称“南侨总会” )的成立及展开活动,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其次,以提倡“小先生制”闻名的陶行知也没有忘记向当地文教界宣扬他的“生活教育”和“教学做
合一”的教育理论,引起当地舆论界对华文教育问题的反省和检讨。虽然在当时国难当头的形势下,他的
论调仍以教育救国为主题。
  总之,陶行知在新加坡的活动虽然狭隘,但却具备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可惜,有关他在新加坡的活
动史实,在他的年谱和传记,语焉不详或未曾提到。笔者乃根据当年本地华文报章的资料,写成本文,作
为对这位著名的平民教育家的敬意。



* 叶钟玲先生,新加坡南洋大学文学硕士,现为教育工作者。
①另一种说法是,陶行知虽然受邀出席在伦敦召开的“世界新教育会议”,但因国民党政府不发护照,遂
离开上海到香港去设法。见《陶行知年谱稿》,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北京,页71。
②《陶行知年谱稿》页73。原载1936年7月10日《《生活日报》。
③是日,与陶行在同乘轮赴欧过新者,还有中国政府派赴英国学习海军的学员:鉴澄、黄延枢、韩兆霖、
阙疑、周仰山、张绍熙等6人。1936年7月16日《南洋商报》。
④兹录潘君等所获电如下:“请义安会馆(按系公司)潘醒农、陈来昌、陈岳书、李贤本,教育家陶行知
乘英轮可尔夫261号赴英,请招待。吴涵。”(1936年7月14日《南洋商报》)
⑤1936年7月18日《总汇新报》。陈嘉庚亦有提及此事,见《南侨回忆录》第67则:《反对西南异动》,
页41。香港草原出版社,1979年。
⑥1936年7月16日,《南洋商报》刊载“青年励志社敦请陶行知先生公开演讲通告”:启者:我国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此次往英国赴世界新教育会议,道经星洲,敝社以陶先生乃我国之实践教育家,及小先生
制之创行者,道德学问,素所敬仰,特订于本月十六日(星期四)下午四时在本社(安顺路爱德华太子
路九号)演讲“新教育与中国”,敦请我侨教育界及各界人士前来听讲(如座满招待不周,请为原谅)
谨此奉告,诸希公鉴。青年励志社。民国甘五年七月十五日。
⑦1936年7月17日《南洋商报》。
⑧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会合编:《陶行知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年,页568至572。
⑨1936年7月17日《南洋商报》时论:《如何普及教育》。
⑩1936年7月16日《星中日报》《也是闲话》栏《欢迎陶行知先生》。
11兹录陶行知原函如下:“敬启者,行知已于今日到哥伦坡,拟在印度考察二星期,定于八月十九日在哥
伦坡乘法国邮轮Marechal faffre回国,约于八月二十四日到达新加坡,有数小时之停留。届时趋前专访
,报告欧美局势,借领教益云。”原载1938年8月19日《南洋商报》。
12讨论结果,议案如下:一、名称:定名“新华各侨团欢迎陶行知博士大会”。二、欢迎茶会地点:议决
假小坡皇后酒楼;时间:二十五日上午九时。三、每参加团体收茶费一元,每单位派代表三位参加。四、
赴码头欢迎,定上午六时。五、主席团为业余话剧社、爱群体育会、爱同校友会。六、招待:业余话剧社
;纠察:青年乐心社。七、欢迎临时参加,每社团收费一元。1938年8月25日《南洋商报》。
13在该邮轮中,尚有中国留学生十余人,兹录其姓名如下(括号内注明其留学国家及研究科目):任光(
法国,音乐)、叶于凡(美国,电学)、张创(英国,航空)、张文治(英德,造船)、王德荣(英国,
航空)、袁锦韵(不详)、瞿鸿德(美国,工商)、吴肇初(德国,电学)、黄雄炎(德国,农林)、舒
昌誉(英国,医学)、陈安良(德国,医科)、梁朗皓(德国,小儿科)、陈善渊(德国,管理)、李信
慧(美国,心理学)、黄静元(德国,地理)、李华宗(英国,数学)、王伟侃(留学国家不详,艺术)
、方福森(波兰,土木)、钱歌川(英国)、凌琴如(英国)。1938年8月26日《新国民日报》。
14《出访二十八国日志》系陶行知长子陶宏根据他父亲的日记本整理。从文中可以看出1936至1938年这段
时期,陶行知主要在国外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作为附录编入《陶行知文集》,见该书页585至613。
151938年8月26日《新国民日报》。

Tao Xingzhi in Singapore
Ye Zhongling

When Mr. Tao Xingzhi (18911946),a great Chinese educationist, stopped over at Singapore on
July 15,1936 on his way to London to attend the Annual World New Education,Conference,he wa
s met at the pier by many prominent figures from local cultural,educational,industrial and b
usiness circles as well as the pier by many prominent figures from local cultural,educationa
l,industrial and business circles as well as the press.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You th Mora
l Endeavour Association ,Mr,Tao also gave a speech on New Education and China,before he left
Singapore on July 17 to continue his voyage to Britain.
In 1938 at the end of HIS tour round the world,Mr. Tao returned to China from lndia via Sin
gapore.He arrived here on August 25 that year for a brief four hour stopover during which he
attended a receptionin his honour held at the Empress Restaurant by representatives of vari
ous organisations in Singapore . He briefed the represen tatives on his world tour at the re
ception.
The two visits paid by Mr. Tao to Singapore aroused, among educational circles here, great i
nterest in education and exerte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Sin
gapore.
The author, a graduate from the Chinese Language Department of the Nanyang University,works
in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陶行知第二次到新加坡在《陶行知全集》第8卷396页,“有将要经过新加坡--------致新加坡青年励志社”

南洋商报•中华民国廿五年七月十四日(1936年07月14日)

我国著名学者 陶行知明日抵新
船靠丹戎巴葛十八号货仓 本坡学界将热烈欢迎

我国著名学者实行家陶行知(即陶知行)先生,决于明日过星赴欧,本坡潘醒农君等昨得友人电告,本坡
学界对陶氏此来,极为兴奋,将前赴码头欢迎,兹录潘君等所得来电如后,以证其事。

请转义安会馆(按系公司)潘醒农、陈来昌、陈岳书、李贤本,教育家陶行知乘英轮可尔夫二六一号赴英
,请招待,吴涵,按英轮可尔夫号本星期三上午九时,可抵本坡,届时将靠丹戎巴葛二号码头十八号货仓
前面。

南洋商报•中华民国廿五年七月十六日(1936年07月16日)

我国著名学者陶行知昨抵叻
化对内力量以对外 无论何人均不得发动内战
陶氏今晚将在青年励志社公开演讲
与陶氏同赴欧者有海军学习员六名

我国著名学者陶行知先生,乘英国邮船可尔夫号赴英出席世界教育会议。
昨日上午十时抵叻,陶氏因所乘轮哥夫号将在本坡作小勾留,随即舍舟,登岸一游南洋文化中心之新加坡
。陶氏此来,因事前有人以电告新加坡友人,是以是日本坡侨界人士,赴码头迎者甚众,陶氏接见本坡各
报新闻记者之后,即与坡人潘醒农、李贤本、陈岳书诸君,相偕而去。是日与陶氏同乘可夫号赴欧抵新者
,尚有我中央政府派赴英国学习海军学生鉴澄、黄延枢、韩兆霖、阙疑、周仰山、张绍熙等六君。是日陶
氏及赴英留学生,与本坡记者均有所谈,是为分述如下,为读者告。
据陶氏讲,本人三月前离开上海,前赴两广,考察教育及教育以外各事。三年前,两广曾邀本人前赴演讲
,因他故,未克成行,此遭因乘出洋机会,顺道一行,计在两广演讲多次,至本十一月乃在香港动身,西
航来叻。本人此行目的,在赴英国参加本年七月三十一日至八月十四日在英国举行之世界教育会议,同时
并将考察英、美、法、土、德、苏等国新文化工作,尤其是苏、美二国新文化运动之活动情况。
本人此次前赴西南,曾有一任务,即代表上海文化救国会至西南联络是也。本人以民族解放运动,应使全
国,联成一条战线,中华民族已至最后关头,不抵抗决无出路,中国日前,见有四大力量。
一为国民政府统率下之二百万军队,一为西南之武力,一为共产主义之红军,一为全中国之民众,全中国
民众之力量,乃中国之最大力量,中国此四力量,目前互相摧残,互相抵制,结果弄得四分五裂,两败俱
伤,以至不能对外也。欲救中国,应将此四大力量,联合起来,站在同一的战线,消减彼此的仇怨,将对
内力量,移来对外,抵抗共同的敌人,倘能如此,中国方乃有救。否则,我打你,你打他,他打我,打来
打去,打至最后之一日,四种力量,无一得以存在,四种力量,一齐变而为零,四种力量变为零时,中人
就非做亡国奴不可,所以眼前,我人站在国民地位上,实应督促政府,化对内力量为对外力量,无论是中
央讨伐西南,抑是西南反对中央,绝对不能发动内战。
至于西南主张抗日,抗日为全民族一致之要求,西南此举诚是,西南主张开放民众运动,开放民众运动之
见亦是,惟西南有此主张,则应先自实行起来,教人开放民众运动固宜,惟须自己带路,自己先开放民众
运动。
至谓桂省聘用日本顾问,在先固或难无,今则悉经辞退,甚至最后退出广西之一日本商人,亦于今四周之
前,退出桂省返日本。
他如小先生之在广西,推行已著成效,广西小先生不只作小先生,甚已作成小先锋。此次听说有小学生一
十名来港与轮北上,请愿抗日,成行与否,尚不确知云。
又据我国赴英学习海军之郎君等谈称,彼等七月七日动身,八月十四,可抵英伦,九月中旬可入英国海军
大学,彼等将在英伦学习三年,各人先学枪炮、信号、鱼雷、航海,然后每人各学专门技术一件,以便归
国服务。彼等在港曾观英海军一切设备,明日(即今日)上午九时,将参观新加坡军港云。
又陶行知先生昨日下午曾记晤侨社领袖陈嘉庚先生,旧雨重逢,殊甚欢洽。今晚七时,将在青年励志社演
讲,讲题为《教育与新中国》系公开性质,欢迎听讲。陶氏下榻本坡皇后酒店。

南洋商报•中华民国廿五年七月十七日(1936年07月17日)
时 论
——如何普及教育

我国文盲之数量,远逾于何任国家,故普及教育问题,不仅其本身已甚严重,其关系民族复兴前途,亦至
巨大。扫除文盲,普能教育,自昔已为国人所注意,教育当局,与教育界中人,曾迭有计划,然或陈义过
高,或偏于理想,或厄于经费,未易施行,而其中尤以经费为最大之障碍。虽然,吾国之贫,事无可说,
必求经费足而后言普及教育,事实有不可能,而现实之需求,又急不容缓,故如何在现有财政之下以求普
及教育之实施,实为当前之一要事。

实施普及教育之计划,其可行与已试行者本非不繁,如去年四月国府曾颁布扫除文盲之计划,以千字为标
准,期以三年,且有一百九十余万元之确定经费。本年教育部又曾有六年内将二万万文盲扫除净之议,又
曾通令各省市教育机关,于二十五年度起,切实兴办大识字教育计划。最近又有自廿五年度起,实施成年
民众教育之说,预计一年之内至少有一千二百万人受教育。本日报载,赣主席熊式辉又有百页教育计划,
且经中央采纳,令先在赣省施行。其见于教育界热心人士所倡导者,如陶行知氏之小先生制,邰爽秋氏之
普及教育车。凡此种种,均可谓已矫正过去偏于理想之弊,面对于实际国情,实为一大进步,然吾人以为
所谓普及教育,其意义单纯,而衡诸今日之实情,与当前急切之需要,则尤有不可不注意者:
卑之本无高论,今日一般民众缺乏教育之弊害,初不仅为文盲数字之惊人,其所严重而致影响及其民族复
兴前途者,又不仅在文盲之多,而尤在乎民众因缺乏教育之故,遂影响及于现代常识,国家之观念,亦每
失之不完。吾国教育,夙有弊端,“学而优则仕”,几成传统之观念,惟其如此,于是一般受教育者,其
目的与意念,每患不在如何求有裨于个人,有益于国家,而往往曰“仕”为其最高之目的。此种错误这意
念,不特在现有教育界甚觉流行,抑且深入于民众。此无他,现代常识不足,乃受此传统观念所蔽,而不
“仕”之并非可贵耳。是以所谓普及教育,至少须涵有两义,日灌输现代常识,固然,此所谓两义,本亦
相因相承,现识字,自能获得常识,然吾国字体构造,有时终不免过于复杂,而求证识字中获得现代常识
,其字之当数量又不能少。引目前之普及教育问题,正急求速效,欲识千字,费时已多,而现代常识之需
要又甚殷切,夫如是,则在实施普能教育之际,不可不于此两者,同时加以注意也。

所谓教育,就广义而言,固不仅在乎识字。民众教育之所以急需普及,其最大之意义正为使国民对于国家
之观念增强,识字固必要,然如何灌输现代常识于民众,则实施普及教育者所不宜忽视者也。

南洋商报•中华民国廿五年七月十七日(1936年07月17日)

星洲青年励志社 昨请陶行知演讲

听讲者三百余人
 本坡青年励志社,昨晚举行演讲会,请陶行知先生演讲,由潘醒农先生主席,是听者约300余人,后至
者,未能占得一席,然皆环立远听,毫无倦容,陶先生演讲至精彩处,辄闻掌声四起,其得听众同情,
足见一斑。

星洲三江会馆
昨欢迎陶行知先生及赴暹考察团

 本坡东陵三江会馆,昨日举行欢迎大会,欢迎我国赴暹考察团和及陶行知先生,是日考察团到有团长
凌冰,副团长林康侯,团员杨栋,黄天爵,秘书刘翼凌,熊淡孙,三江会馆会友到会参加欢迎者甚众云。

【编者注:本文是一位热心的新加坡读者提供,他/她在信中说:陶行知在新加坡的一些资料,与你分享
。非常感谢这位读者!那就让我们一起分享吧……】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9-01-13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