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请莫误读“考研分数第一却落榜”现象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王全杰写博文质疑考研面试制度,称他的学生郭肖霞在研究生统考中以高分名列榜首,面试后却未被录取。他称通过一次不到两小时主观面试不能确定高分者一定低能,假如郭肖霞的父亲有能耐可能结果会不一样。
    
    质疑考研复试(有时为面试,下同)制度公正性,王代表不是“始作俑者”。2004年就有“初试第一复试落榜考生质疑北大考博复试公正性”。我无意与王代表讨论考研复试制度公正性、存废问题,只是对王代表的言行有异议。
    
    首先,王全杰是全国人大代表,据说是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民群众代言人”,代表人民参政议政,那是否应该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不老盯着自己“一亩三分地”,毕竟您不是学生代表,毕竟还有更多社情民意需要你表达。退一步说,你“合理怀疑”招生单位公正性,读者也“合理怀疑”你为“优异成绩”学生“不平”只是“舔犊之情”的宣泄。
    
    其次,王代表缺乏充分的证据。招考单位遴选研究生是有严格、系统的程序,文中提到的725研究所在复试中包含“专业笔试”、“英语测试”、“面试”、“实践能力考核”等环节,并非王代表所称“通过一次不到两小时主观面试(包括实验技能测试)就能确定高分者一定低能”。郭同学是因为“实践能力考核不合格”而落榜。王代表在没有慎重调查、深思熟虑时断定“可藏猫腻较多”,并激情地想象“我亲爱的学生,假如你家庭不贫困,假如你父亲有能耐,假如你脑子灵活在复试前稍微活动活动,或许结果不会出现今天的这种局面。”
    
    再次,王代表质疑考研复试制度过于草率。王代表承认“在科技和教育界,我是对当前的高考制度和学生评价体系质疑最多的人,唯分数论、高分低能是我整天挂在嘴边批判的”,然而,“亲历郭肖霞事件给我头上泼了一盆冷水,使我沉痛地自我反思”。我不愿意用“因噎废食”来简单形容,而是想追问王代表究竟是什么立场。以前坚决反对“唯分数论”,因为自己青睐的学生“考研分数第一却落榜”,一夜之间转向对立面。立场转变是否太仓促,或者根本就没有立场。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也认为考研复试制度需要改进,比如应该建立考生异议救济途径、考试过程和结果公开尤其是考试结果附理由,但是笔者反对轻率抛弃复试制度。

 

  原载红网

 

 

  考研面试呼唤导师的良知

 

  “考第一落榜”背后的秩序焦虑

 

  国人“担心被黑”是一种制度性焦虑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7-04-23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